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以下简称“肿瘤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上海市卫计委。1980年被确认为世界卫生组织癌症预防与控制合作中心。1985年被批准建立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1996年与上海市科委共建基因治疗研究中试上海基地。2003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研究所。 2010年,与仁济医院实现院所合一。
目前,全所占地面积6356平方米,拥有实验室空间10500平方米,分别位于两个区域,其中徐汇区斜土路7500平方米,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3000平方米。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流行病研究室等11个研究组(室)和动物实验中心、科学研究公共平台、《肿瘤》杂志编辑部。截止2015年底,共有在编职工111 人,其中科技人员9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终身教授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28人,研究生以上学历62人,研究生导师20人(博导12 人、硕导8 人),招生专业为肿瘤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原生物学等,现有在读研究生68人(博士生30 人、硕士生38 人)。肿瘤所多次荣获国家和上海市各级人才计划,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和上海市东方学者等。
“十二五” 期间,肿瘤所发展十分迅速。通过大力推进院所融合,完善科研创新机制,肿瘤所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研成效持续显现,先后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重要科研成果。主要体现如下:
科研项目与成果奖励: 新增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56项(国家级项目71项),科研经费达到了9534.43万元。其中,科技部重大专项牵头项目1项,经费2604万元;973课题 2 项,“杰青”1项;NSFC项目58项,经费 2771.7万元。以第一单位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1项。
科研论文:SCI论文质、量齐升,共发表SCI论文195篇,其中5≤IF<10为68篇,IF ≥10 的文章13篇。其中一篇论文发表于《The Lancet Oncology》,影响因子达到25.117。
专利和转化:
五年来,共申请发明专利63项,授权专利32项(其中美国授权专利6项)。有7项重要专利成果以不同形式成功获得转化,其中“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新型抗体的开发”等3项技术转让金额达到1100万元,实现了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突破,也为肿瘤所后继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建设和模式探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人才培养:
肿瘤所坚持以学科队伍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完善人才扶持和激励机制,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间从国外重点引入了6名高层次人才来所工作(其中国家千人计划和973首席科学家各1名),有16人次先后入选了国家和上海市的各类人才计划,其中包括国家杰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青年科技英才等国家和上海市重点人才计划等。
国内外学术活动
依托自身的基础研究优势,聚焦肿瘤转化研究的关键领域,肿瘤所先后组织召开和参与了一系列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促进了肿瘤所和重点实验室的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了在国际肿瘤学术领域的影响。借助WHO癌症研究合作中心在对外交往中的引领作用,在继续深化双方合作内容和领域的同时,加深和拓展了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耶鲁大学、匹兹堡大学和范德堡大学等国际一流科研院所的合作。
目前,肿瘤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与病因学,肿瘤发病机理及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等生物高科技研究,探索肿瘤防治的新途径等相关领域。已建成肿瘤干细胞、肿瘤微环境、肿瘤靶向生物治疗、肿瘤分子病理学、肿瘤免疫调节等科学研究技术平台及实验动物研究平台,拥有质谱分析仪、高通量测序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小动物SPECT等先进科研设备,向所内外提供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服务,并提供实验动物。
在“十三五”期间,肿瘤所将基于原有研究方向,结合精准医疗计划,整合与优化现有学科平台,寻找新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分子分型及治疗靶标,建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