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常识 -> 洋品牌和国产的区别是什么?
洋品牌和国产的区别是什么?
时间:2013-08-06 13:45:46  作者:网站编辑  来源:健康报
日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全国首例纵向垄断案作出终审宣判,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限制“最 低转售价格”构成“垄断”,被判赔偿经销商53万元。

    日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全国首例纵向垄断案作出终审宣判,强生(上海)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限制“最低转售价格”构成“垄断”,被判赔偿经销商53万元。

 继葛兰素史克案揭开药价虚高黑幕之后,强生案引发了人们对洋品牌医疗器械垄断高价的质疑。

 “国货”“洋货”三七开

 医疗器械业内公认的判断是,“国货”和“洋货”份额三七开。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统计,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为12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6%。

 不少患者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无奈:装个人工关节、心脏支架等,医生乐于推荐洋品牌,价格自然也高出不少;做个检查,所用的彩超仪、核磁检查设备、生化分析仪等也基本都是“国外造”,检查费动辄几百上千元。

    反垄断律师郝俊波表示,这种垄断案件查处的难点在于,下游经销商虽然也是这种垄断协议的受害者,但可能迫于上游企业的压力而不敢抗争,只能被动接受最低转售价格,而最终为高价买单的却是患者。

 郝俊波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反垄断行为的处罚,增加垄断企业的违法成本。如在上述案件中,强生公司仅被判决赔偿50余万元。这个数额强生肯定不会放在眼里的,难以起到有效的惩罚作用。

 另外,采购、定价等环节存在监管漏洞,有较大的可操作空间。“一些地方医疗器械价格是由企业上报给行业协会、再上报给物价局备案,行业协会不会随意更改价格。医疗器械也就成为新的寻租方向。”一位医疗器械销售商说。

 2011年4月~2012年5月,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检察院在医疗器械采购领域连续查办了9件、涉14人的腐败系列案,涉案金额达400余万元,医疗腐败呈现从药品转向医疗器械的新动向。

 有关专家认为,有关部门应完善医疗器械定价、采购制度和标准,加快打破以药补医格局,加大监管监督力度,铲除寻租空间,遏制不正当竞争,防止寻租发生的费用最终以高价方式转嫁给患者。

关键字:洋品牌,国产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