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中国商务部转发沙特阿拉伯卫生部消息,沙特新增3名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确诊病例。此前,已有2名沙特男性因此死亡。
记者了解到,虽然这种高致病性的冠状病毒在今年5月15日刚刚获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但我国的一支研究队伍已迅速将研究重点瞄准了它。
“SARS表亲”惊现中东
MERS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与SARS很相似,往往会出现发烧、咳嗽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时还会伴有肾衰竭。自2012年9月被首次报道以来,MERS已在全球造成45人死亡。迄今,约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突尼斯和英国均已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在法国、意大利、突尼斯和英国还发生了有限的本地传播。
“2003年SARS疫情暴发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冠状病毒一旦跨越了种间屏障,将带来很大危害,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都具有巨大的威胁。”中科院微生物所助理研究员、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逯光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MERS和SARS都属于冠状病毒科β冠状病毒属,虽然全基因组测序表明两种病毒分属不同的亚群,但MERS所表现出来的高病死率、人传人能力以及向其他国家蔓延的趋势,还是引起了各方的重视和担忧。
囊膜病毒与结构免疫学研究组课题组长高福敏锐地意识到,掌握MERS侵入宿主细胞的机制,对“打好这一仗至关重要,因为任何病毒的侵染过程,都是从受体识别开始的”。
重现致命病毒入侵机制
今年3月,荷兰一间实验室传来的好消息,让准备了几个月之久的高福课题组倍受鼓舞。“荷兰的实验室找到了病毒的受体分子CD26,而我们之前的受体识别研究则发现,病毒上有一个刺突蛋白,主要负责介导病毒对宿主受体分子的结合。”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微生物所博士后王奇慧说。巧的是,逯光文所在的实验室恰好有CD26的基因,他们很快拿到CD26分子,又成功制备出高纯度的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单体,并与受体分子进行结合,得到了病毒配体/受体的复合物。经功能实验验证,二者的亲和力非常高。
随后,科研人员对复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解析,得到了非常有趣的结果。受体结合域分为核心区和外部受体识别区两部分,形状有些像一把折叠刀。核心区就像“刀刃”,“砍”在受体上,而外部受体识别区则像“刀把”,留在外面。“有意思的是,SARS也有着类似的结构。”逯光文说,“SARS的"刀刃"与MERS长得不一样,导致它们跟不同的受体结合;不过二者的"刀把"很相似,没有这个结构,"刀刃"部分的蛋白质就无法折叠。实际上,β冠状病毒很可能都有着类似的"刀把",只是"刀刃"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