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损伤后,实质细胞再生的程度和过程,既取决于该细胞再生能力的强弱,也依赖于组织结构,特别是基底膜、实质细胞支架结构的完好程度。
在损伤的刺激下,该处残存的纤维母细胞开始分裂和增生。纤维母细胞或来自静止的纤维细胞,或来自未分化的原始间叶细胞。幼稚的纤维
母细胞多为小圆形、圆形或椭圆形,进而可形成肥硕的多边形或星芒状胞体,两端常有突起,胞浆略嗜碱(染成淡蓝色);胞核大而圆,有1~2
个淡染核仁。电镜下见胞浆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及核蛋白体,表明蛋白合成活跃。当纤维母细胞停止分裂后,开始合成并向细胞外分泌前胶原蛋白,后者在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维。
伴随细胞逐渐成熟,胞浆越来越少,核逐渐变细长,染色逐渐加深,变成长梭形的纤维细胞埋藏在胶原纤维之中(图3-2)。这一过程可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种是发生在真皮、皮下及筋膜等纤维结缔组织的损伤时,属于再生性修复,可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另一种情况是发生在上皮、肌肉、软骨等实质细胞损伤而又不能进行再生时,则由残存于间质的纤维母细胞或原始间叶细胞增生分化,与毛细血管的增生一起修复缺损。此时不属于再生范畴,应列为瘢痕性修复。
骨组织再生能力强。在有骨膜存在的条件下,常可再生修复,即由骨膜上的细胞增生形成骨母细胞,也可以由原始间叶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分化为骨母细胞,先是形成类骨组织,以后在类骨基质中钙盐沉着并逐渐形成骨小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