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scar)组织是肉芽组织成熟转变而来的老化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瘢痕组织由大量平行或交错分布的胶原纤维束组成。纤维束往往呈均质性红染即玻璃样变,纤维细胞稀少,核细长而深染,小血管稀少。
1.瘢痕组织的形成对机体有利的一面:①它能把损伤的创口或其他缺损长期地填补并连接起来,可使组织器官保持完整性;②由于瘢痕组织含大量胶原纤维,虽然没有正常组织的抗拉力强,但比肉芽组织的抗拉力要强得多,因而这种填补及连接也是相当牢固的,可使组织器官保持其坚固性。如果胶原形成不足或承受力大而持久,加之瘢痕缺乏弹性,故可造成瘢痕膨出。在腹壁可形成疝,在心室壁可形成室壁瘤。
2.瘢痕组织对机体的不利和危害:①瘢痕收缩。特别是发生于关节附近和重要器官的瘢痕,常常引起关节挛缩或活动受限,如胃溃疡瘢痕所引起的幽门梗阻。关于瘢痕收缩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其中的水分丧失或含有肌纤维母细胞(myofibroblast)所致。②瘢痕性粘连。特别是在各器官之间或器官与体腔壁之间发生纤维(瘢痕)的粘连,常常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功能。器官内广泛损伤导致广泛纤维化玻璃样变,可发生器官硬化。③瘢痕组织增生过度,又称肥大性瘢痕。如果这种肥大性瘢痕突出于皮肤表面并向周围不规则地扩延,称为瘢痕疙瘩(keloid)。临床上又常称为“蟹足肿”。发生机制不清。一般认为与体质有关;也有人认为,可能与瘢痕中缺血缺氧,促使其中的肥大细胞分泌生长因子,使肉芽组织增生过度有关。
瘢痕组织内的胶原纤维在胶原酶的作用下,可以逐渐地分解、吸收,从而使瘢痕缩小、软化。胶原酶主要来自纤维母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因此,解决瘢痕收缩和器官硬化等的关键是要在细胞生长调控和细胞外基质等分子病理水平上,阐明如何调控肉芽组织中胶原的合成和分泌,以及如何加速瘢痕中胶原的分解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