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灌注成像可以在血管重建术前评估脑血流动力学及代谢变化。PET有多种灌注参数,包括CBF、CBV、OEF、局部脑葡萄糖代谢率(rCMRglu)和局部氧代谢率(rCMRO2)等。当rCBF与rCMRglu/rCMRO2在比基础值低的水平平衡时,即使手术治疗也不能恢复神经元的功能。有研究表明,PET显像中MMD患者的脑组织出现放射性分布减低时,行重建术可使该部位脑组织复活,而出现放射性分布缺损时,即使行血管重建也不能使脑组织复活。PET是目前在活体水平上进行脑灌注研究的最好方法,但其显像操作复杂,价格昂贵,多在研究中心使用。
SPECT不仅可显示MMD的额顶颞叶的低灌注,还可联合血管舒张试验(如乙酰唑胺激发试验)评价脑血管储备功能。虽然SPECT空间分辨率较差,但依然广泛应用于MMD的检查中。
PWI分为动脉质子自旋标记(ASL)法和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SC)法。前者不需要注入对比剂,但只能获得CBF一个参数;后者需要注入对比剂,可获得CBF、CBV、MTT及达峰时间(TTP)四个灌注参数,时间及空间分辨率较ASL高。有学者利用ASL技术定量测定CBF和标志物进入血管的起始和终止时间,来反映动脉血流暂时情况。Tanaka等运用PET和DSC法的对比,定量测得MTT延长>2s可确定患者的灌注异常的梗死前期分期处于Ⅱ期,此时必定存在CBV的下降和脑局部灌注的降低。亦有研究表明,DSC法获得的相对再生循环(rR)可作为评估脑局部微循环异常的指标,研究结果显示MMD患者的rR>35%,TTP时间为6~16s,rCBV>50%,并且rR的升高只出现在TTP延长和rCBV升高的区域。上述变化只在细小的烟雾状血管所属区域发生,而那些粗大、发育良好的脑膜和基底的侧支循环不会发生。PWI无辐射、可定量测定灌注参数,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术前评估方式。
CTP分为静脉团注含碘造影剂和吸入气体(氙气、乙酰唑胺等)两种。研究表明,rCBF下降伴rCBV正常或轻度下降表明微循环障碍较轻;rCBF进一步下降伴rCBV中度下降时,微循环障碍加重。当血管狭窄供血区域的CBF与对侧相比无明显差异,甚至出现过度灌注,或是CBF过低时,搭桥手术效果都很差。静息时的CBF参数对于预测CVR受损不可靠,CBF的百分比与定量的CVR显著相关,因此MMD患者CVR的评估需联合乙酰唑胺激发试验,而CTP定量测定CVR的价值与SPECT有显著相关性。CTP以其快速简便、费用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MMD的临床检查中,但存在辐射、造影剂副反应等局限性。
另外,脑灌注成像可以预测术后卒中的风险。CBV升高是预测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最佳指标。OEF的增加也是MMD患者的卒中危险的独立预测指标。另有研究表明,氙气CT扫描结合乙酰唑胺激发试验可能对儿童MMD的卒中风险进行评估,可能预测手术结局好坏的时间早于D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