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常识 -> 中国科学家发现导致抑郁症的关键蛋白
中国科学家发现导致抑郁症的关键蛋白
时间:2013-09-04 13:06:30  作者:网站编辑  来源:丁香园
抑郁症已成为现代社会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但人们对于抑郁症的成因一直没有明确的认识。近年来,大脑中传递奖赏信息的核心区域“外侧缰核”被认为是参与抑郁症形成的关键脑区。

    抑郁症已成为现代社会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但人们对于抑郁症的成因一直没有明确的认识。近年来,大脑中传递奖赏信息的核心区域“外侧缰核”被认为是参与抑郁症形成的关键脑区。研究表明,抑郁状态下脑部这一区域表现过度活跃。

 为了解“外侧缰核”的分子机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利用定量蛋白分析技术,对正常与天生抑郁的大鼠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与正常大鼠相比,一种名为“βCaMKII”的蛋白在先天抑郁大鼠脑中的含量高出近一倍。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基因操作提高正常大鼠“外侧缰核”中“βCaMKII”蛋白含量后,正常大鼠也会出现典型的抑郁症状。

 当研究人员给先天抑郁大鼠使用抗抑郁药物后,其抑郁症状明显改善,“βCaMKII”蛋白在“外侧缰核”的含量也相应降低。而通过技术操作让先天抑郁大鼠大脑的这种蛋白含量降低,各种先天的抑郁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

 这项研究首次确定了“外侧缰核”内的“βCaMKII”蛋白是导致缰核过度活跃和抑郁症形成的关键物质,为抑郁症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在研究中,胡海岚研究组的博士生李坤和周涛利用定量蛋白质分析,通过比较正常和抑郁大鼠的缰核,发现了一种名为“βCaMKII”的蛋白分子,其分子表达水平在抑郁大鼠身上明显增多。而对天生抑郁的模型动物给予抗抑郁药物,这些动物的抑郁症状明显改善,“βCaMKII”在外侧缰核的含量也相应降低了。

 为进一步明确这种“抑郁分子”的表达水平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组又通过基因操作,在外侧缰核内“定向”调高“抑郁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经历这种基因操作的动物,都会产生典型的抑郁症状。更有意思的是,当他们在天生抑郁大鼠的外侧缰核中特异性地调低“抑郁分子”表达水平,各种先天的抑郁症状也都明显好转。

    专家认为,这项研究首次确定了“βCaMKII”分子是导致外侧缰核过度兴奋和抑郁症发生的关键分子,揭示出新的抑郁症发病机理。同时,“抑郁分子”也成为抑郁症基因治疗的新型靶点,可进一步开发疗法。

     在现代社会中,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普遍,并且成为影响人类生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但人们对于抑郁症的成因一直没有明确的认识。学术界最新的观点认为抑郁症的成因主要是大脑在响应外界刺激比如压力时因为某些分子及细胞水平的病理性可塑性变化,最终导致大脑特定环路的神经活动发生了改变。近年来,外侧缰核(LHb),作为介导从前脑向中脑腹侧被盖区(VTA)等奖赏相关脑区传递信息的核心枢纽,被认为是参与抑郁症形成的关键脑区。神经影像学以及抑郁动物模型中的研究表明,在抑郁状态下缰核脑区表现出过度活跃。对于这一现象背后分子机制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以及治疗抑郁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关键蛋白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