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4日,许多经历过心梗的人发现自己发病几年后因心衰再次回到医院。由于可选择的治疗有限,其结局往往不佳。但Temple大学心血管药物研究中心(CVRC)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从骨皮质(密质骨)这一看似不太可能的来源中寻找到希望。在一项新研究中,他们发现,当涉及心脏组织再生时,这些新型骨源性细胞比心脏自身的干细胞表现得更好。这项研究的高级研究员、天普生理系主席兼CVRC系主任Steven R. Houser博士指出,骨皮质源性干细胞(CBSCs)尚处于早期的研究阶段。
干细胞在分化程度上是幼稚的,同时它们被认为最具多能性的一类细胞——就像人类的新生儿,年轻而存在任何一种变数。CBSCs和类似的多能干细胞保持有分化为体内所需任何的细胞类型的能力,并在某些时候用它们的活力挽救成熟细胞,这一点使其在治疗上极具吸引力。但同时也有可能出现偏差,这些细胞可能到达非治疗相关的组织。另一方面,心脏干细胞更像是蹒跚学步的孩子,有一点好动,也有一点小心翼翼坐着不敢动,虽然动的时候要哄要劝,但它们更可能在自己的家园心肌组织原地不动。
为了首先找出CBSCs作用于心脏的可能机制,在天普大学研究生JasonDuran带领下,Houser团队开始从小鼠胫骨收集特定细胞。这些特殊的小鼠被设计加入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这意味着CBSCs携带了绿色标志物以便后期识别。然后将这些细胞放入实验室培养皿中扩增,随后直接注射入不含GFP的心梗后心肌内。另一些小鼠则被注入心脏干细胞而非CBSCs。正因如此,这篇新发表的论文将会引来争议。 “我们所做的工作回答了一些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他说。”细胞疗法试图用新生的心肌细胞重新填充心脏。但哪些细胞应该被使用,何时注入心脏内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为了解决其中一些问题,Houser的研究小组计划接下来在大型心梗动物模型中研究CBSCs的作用。如果这项研究产生和第一次类似的结果,这些细胞便可用于以人为对象的小规模临床试验中。
在人类中收集CBSCs可采用类似于骨髓穿刺的技术,这个过程比分离心脏干细胞容易的多。尽管不同个体的细胞会引发患者免疫系统移植排斥的风险,但这些细胞在医院里可以处于随时可用的状态,使得在心梗发作后可以立即进行注射。Houser团队的细胞疗法只代表了Temple大学心血管药物研究中心目前正在探索的若干心脏疗法的一种。Houser说,“承诺致力于心血管研究的天普拥有一家关注治疗患者的临床企业。我们目前正在尝试一切可用于安全修复心脏的方法。”其他的研究途径包括基因疗法、药物疗法以及更有效释放药物的新型生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