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常识 -> 研究称硬膜外内固醇注射增加椎体骨折风险
研究称硬膜外内固醇注射增加椎体骨折风险
时间:2013-09-17 14:03:40  作者:网站编辑  来源:好医生
类固醇激素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骨科也不例外,医生们常规将类固醇激素经椎板间隙或椎间孔注射入患者硬膜下腔来治疗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导致的坐骨神经痛和神经性跛行。

    类固醇激素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骨科也不例外,医生们常规将类固醇激素经椎板间隙或椎间孔注射入患者硬膜下腔来治疗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导致的坐骨神经痛和神经性跛行。给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类固醇激素促进骨细胞凋亡、增强破骨细胞活性、抑制成骨细胞功能、导致患者骨质疏松或骨量降低的发生率却从未被广泛关注。
 
    最近的一项临床回顾性分析发现,绝经后妇女单次硬膜外类固醇注射后髋关节骨密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了验证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是否会增加椎体骨折的发病率,美国学者Mandel等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JBJS杂志上。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腰椎硬膜外类固醇注射对椎体骨折发生率的影响。由于激素注射方法各异,从而导致激素对脊柱骨骼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因此本研究的对象仅限于经椎板间隙进行硬膜外类固醇注射治疗神经性跛行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

    根据ICD-9疾病分类标准,研究人员筛选出符合腰椎退变性疾病诊断的,且接受过至少一次腰椎硬膜外类固醇注射的患者3415名,随机选择其中3000名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取3000名从未接受过硬膜下激素注射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椎体骨折筛选通过放射科数据库进行关键词搜索,关键词包括:骨折、台阶样改变、终板变形,楔形变、椎体高度降低、压缩、成角。

    为了减少与硬膜下激素注射无关的椎体骨折的患者入选,研究人员设置了排除标准,年龄<50岁,脊柱肿瘤,PVP或PKP后邻近椎体骨折。每一个纳入研究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都被再次人工确认。最后,将配对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椎体骨折几率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患者年龄、性别、种族、腰椎病患类型、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其他类固醇应用上均无显著差异(表 I, II)。ICD-9疾病分类中编号722.52、724.2和724.3三种疾病的分布上有显著差异,但差异较小(1.9%,4.2%和4.1%)。

    生存分析显示多次硬膜外类固醇注射的患者发生椎体骨折的可能性更大,每增加一次激素注射导致骨折风险增加1.21倍,同时患者发生多发椎体骨折的风险增加1.29倍。本研究表明,腰椎硬膜外类固醇注射可以导致椎体骨脆性增高,致使患者发生椎体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硬膜外类固醇注射可以有效缓解坐骨神经痛和椎管狭窄患者的症状。但不幸的是,大多数患者都是老年人,本身骨质条件较差,一旦发生椎体骨折,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虽然硬膜外用药可以限制激素的一些全身性副反应,但会导致椎体骨折的相关风险升高。因此,作者建议在骨质疏松的患者中,应谨慎使用硬膜外类固醇注射。
 

关键字:硬膜,固醇注射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