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常识 -> 脑出血急性期影像及治疗进展
脑出血急性期影像及治疗进展
时间:2013-09-24 14:07:08  作者:网站编辑  来源:健康报
原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全世界致死及致残的重要原因,亚洲人群脑出血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为20%~30%,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甚至为其2倍之高。

    原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全世界致死及致残的重要原因,亚洲人群脑出血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为20%~30%,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甚至为其2倍之高。这种差异可能与基因、环境以及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不同有关。脑出血常在发病数小时内迅速出现功能恶化,因而快速诊断并积极处理脑出血至关重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北京地区心血管监测 (Sino-MONICA-Beijing)研究显示,1994-2004年中国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每年降低1.7%,由于出血性卒中比例降低以及卒中急性期治疗的进步,中国卒中致死率已明显降低。其中急性期的一些新的诊疗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及急性期血压管理及手术处理的新证据,是脑出血诊疗中的新亮点,下面将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对其进行解读。

    影像学检查

    脑出血后,血肿扩大和血肿周围水肿会带来继发性损伤,血肿扩大是ICH发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因而及早识别这些风险并给予相关干预至关重要。尽管脑出血相关的CT及颅脑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影像学评价远不及脑梗死相关影像学完善。但CT对明确急性出血非常敏感,被认为是金标准,不同时间点的连续CT平扫对于识别血肿扩大是必要的,也可考虑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及增强CT检查,以便识别血肿扩大高风险的患者;CTA、CT静脉造影(CTV)、增强CT、增强MRI、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以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可发现脑出血潜在的病因,如血管畸形以及肿瘤。关于一站式多模式CT检查及研究已经在临床工作中开展,包括平扫CT、CTA以及CT灌注成像(CTP),并且已取得初步结果,现做一介绍。

    超急性期(<6 h) CTA识别造影剂外渗并预测血肿扩大

    CTA造影剂外渗(contrast extravasation,CE)是指在CTA的原始或重建图像上表现为血肿内或边缘的1~2 mm的增强点(图1B红箭头、图1C白箭头所示),也称为点样征(spot sign,SS),可以为点样、线样或匍匐样,单个或多个,与外部血管无沟通,密度至少为血肿密度的2倍,且非钙质沉积(即平扫CT上无相同部位高密度)。在CTA扫描之后再次进行CT平扫(PCCT),在PCCT上出现的新发的造影剂外渗,即位于原始CTA外渗的远隔部位或见于原始CTA无外渗患者,为造影剂迟发外渗(post contrast leakage,PCL)。

    造影剂外渗是在CTA、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血管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现象,提示活动性出血,但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不明确,推测可能的机制包括:造影剂由破裂血管渗出,造影剂在塌陷血管处聚集,微细毛细血管或微动脉瘤。

    国际回顾性研究显示脑出血早期,CTA造影剂外渗现象可以预测血肿扩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临床死亡,且会增加短期(3个月)及长期(1年)不良预后的风险。李娜等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预警(HELP)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超急性期CTA原始图像上的造影剂外渗预示24 h复查CT血肿扩大、患者死亡及临床预后不良风险增加。

    对于无条件完成CTA检查的患者,可根据 CT平扫(NCCT)图像计算 超急性期(<6 h)血肿扩大速度(uHG),即NCCT上基 线血肿体积与发病至CT扫描时间(OIT)的比值(ml/h),进行血肿扩大的初步预判。到院越早血肿越大的患者,结局不良风险越高。该研究发现uHG>10.2 ml/h是结局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大于10.2 ml/h时血肿扩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90 d死亡和功能残障的风险增加。可见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及功能预后不良的预警指标,为患者针对性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关键字:脑出血,影像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