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临床上对于锯齿状结肠息肉仍知之甚少,对其恶变潜能也不十分确定,因此,在治疗方面尚存在很大争议。
尽管现有的诊疗指南建议对于直径超过5mm的锯齿状息肉应予以切除,但也有研究者发现,对于最终确定是良性的息肉,切除后会使患者的肠道穿孔和出血风险大大增加。
针对这些息肉的治疗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为在进行结肠镜检查时往往很难发现,同时这些息肉具有“基底较宽、无柄”的结构,使其切除难度大大增加,这些息肉通常会被分成多个碎片之后再进行切除。
锯齿状息肉通常是淡粉红色,表面覆盖有结肠粘液,与周围正常的肠管粘膜鉴别较为困难。即使通过CT结肠显像检查,这些息肉仍很难发现。不仅如此,根据美国胃肠病学会2010年年会上的一份报告数据称,炎症性肠病患者更易罹患锯齿状结肠息肉病。
除了现有的锯齿状息肉癌前病变和癌变风险数据之外,临床经验也清楚的表明,即使对多发锯齿状息肉结肠肠段进行切除手术后,其他未切除肠段还可能会继发新的息肉形成。因此,在锯齿状息肉的癌前病变特性和需要手术治疗方面,几乎无需置疑。尽管我们对锯齿状息肉的自然病史并不完全了解,但有大量的证据表明,这些息肉的生长是十分危险的事情。
我们应当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更好地搞清楚息肉自然病史方面的特征,但现有的数据已充分的表明,对于许多结肠息肉患者,每年进行结肠镜筛查随访是有必要的,对于所有的无柄锯齿状息肉也应进行息肉全切术以避免其癌变。
由于锯齿状息肉生长位置的特殊性,对其进行切除通常会使患者肠道穿孔或大出血的风险增高。据报道,近端结肠锯齿状息肉(直径≥20mm)内镜下切除术,其大出血风险为11.7%,而远端结肠或直肠同样形态息肉切除术后的大出血风险仅为5.3%。因此,迫切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锯齿状结肠息肉。现今,虽然相关数据缺乏,但一致性的推荐意见仍要求,除乙状结肠或直肠处较小的病变外,对于内镜下可见的其他所有锯齿状息肉均应予以切除。对于无柄锯齿状息肉患者应每1-5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如果有证据表明积极干预治疗在患者死亡率和发病率方面的改善效应并未大大超过其所造成的损害的话,那么在锯齿状息肉诊疗指南方面就应当做出相应改变,使其在积极干预方案和筛查方案之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