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常识 -> 研究发现心血管预防中多效药丸可改善患者依从性
研究发现心血管预防中多效药丸可改善患者依从性
时间:2013-11-07 13:09:52  作者:网站编辑  来源:丁香园
UMPIRE试验对多种固定剂量药物组合(多效药丸)的患者依从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共招募了2004名患有心血管疾病或伴有高风险的受试者

    UMPIRE试验对多种固定剂量药物组合(多效药丸)的患者依从性进行了研究,试验共招募了2004名患有心血管疾病或伴有高风险的受试者,结果发现多效药丸可以使药物依从性提高超过20%,但其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水平的效果一般。
Thom及其同事将UMPIRE研究结果在2013年9月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UMPIRE是第一个分析心血管预防中固定剂量药物组合(FDC)在改善患者依从性方面的长期效果。研究人员在三个欧洲国家(爱尔兰、荷兰和英国)和印度招募了2004名患者,其中88%患有心血管疾病。受试者随机接受FDC(多效药丸)治疗或常规治疗。有两种FDC方案可供医师选择:“75mg阿司匹林+10mg赖洛普利+40mg辛伐他汀”或“50mg阿替洛尔+12.5mg氢氯噻嗪”。研究结束时(平均随访15个月),FDC治疗组药物依从率为85%,常规治疗组为60%。且FDC治疗组血压和LDL胆固醇水平降低程度也略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

    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心血管疾病的负担正日益增加,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LMICs)这一趋势尤其明显。据估计,到2030年,心血管疾病将取代传染病成为低中等收入国家的头号杀手,而它迅速流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心血管预防手段的应用不当。目前已有非常有效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手段可以控制风险因子,在一些西方国家,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逐步下降。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却是另一幅图景,全球有50%的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得不到心脏保护药物的治疗,低收入国家中仅13%患者有药可治。

     心血管预防失败的原因可能包括处方过少、护理不足、药物匮乏或者负担不起治疗,这些都是患者无法得到最优治疗的主要障碍,这些情形主要出现于低中等收入国家的患者和高收入国家中的贫困患者中。然而,即使拥有充足医疗资源也不能保证心血管预防的成效,因为患者有时并不会遵从医嘱,这种药物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依从性不良是一大临床难题,据报道,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和脂质异常)患者治疗半年后仅有不到一半的患者会继续遵从医嘱。而影响患者药物依从性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治疗的复杂程度和每日患者服用药物的量。因此,我们亟需创新有效的干预手段,以改变生活方式、简化治疗并降低心血管预防的成本。

    FDC策略的概念在本世纪初首次提出,并于2003年由Wald和Law命名为“多效药丸(polypill)”。之后几年间,这一概念不断演化,目前至少已经提出了三种多效药丸用于心血管预防的策略。最早的提议中,Wald和Law认为,如果55周岁以上人群每人都服用包含6种活性成分的多效药丸,可以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80%以上。这一策略被命名为“预防治疗”,尚未经过大型试验验证,其疗效、潜在不良作用以及效价比仍有待研究。随后,有人提出多效药丸可用于一级预防,特别是用于没有心血管病史、没有他汀或降血压药物适应症、但总体心血管事件风险较高的患者。几项初步研究显示,患者和医生对这一策略的接受度很高,并且多效药丸确实降低了这些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目前至少有三项研究还在验证这一策略在减少心血管事件上的有效性。第三种策略是将多效药丸用于已服用心脏保护药物的患者,即“替代治疗”,这一策略的逻辑是多效药丸也许可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依从性。这些优点可以改善低中等收入国家的药物利用率,并减少心血管疾病。就这点而言,低中等收入国家可以考虑将多效药丸策略作为一种公共健康干预手段,不过它能带来的潜在效益仍有待研究。

     Thom及其同事进行的UMPIRE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信息。这项研究的优点在于,样本量充足,中途退出的受试者较少,且随访时间足够长。预先设定好的亚组分析结果与研究主要结果一致,这点显示多效药丸策略对药物依从性较差的患者特别有效。

    总之,UMPIRE试验提供了非常有趣的信息,让研究人员首次能够在大型人群中分析FDC多效药丸的作用。美中不足在于,研究主要终点(治疗依从性)的分析仍有待提高。不过振奋人心的是,FDC策略能够成功控制血压和胆固醇水平,不良事件发生也较少,不过这一策略的具体疗效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一项正在进行的FOCUS研究也许可以解答部分问题。随着多效药丸在心血管预防中作用的逐步明确,现在也许应该在低中等收入国家治疗不足的人群中检验这一策略的疗效了。

关键字:药丸,心血管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