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中国行动计划"主任 刘远立
主持人:中国要进行医疗改革,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医疗资源有限,怎么才能把有限的资源最好的运用,是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我们健康资源有限,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最重要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刘远立:两手都要硬。我今天强调预防,因为预防是投资最少回报最大的,但现在很多人已经得病了,还得治,我们应该通过规范化医师培训,鼓励推广成本低效果好的健康措施。医疗行业里面有很多高精尖的设备,成本高但效果并不是太好。大家可能不了解,美国的FTA对于新药和新医疗机器上市有很严格的审查,但他主要是考虑安全性。美国在本土及世界各国推销药的成本非常昂贵,但健康状况改善的效果不是那么明显,所以我们今后在医改过程中要做循证决策,很重要的就是引进比较效应分析技术,不仅比较它的效果,安全性,还要比较他的成本,来实现我们的服务价值,这是我们需要做的第一点。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个严重事实,一方面我们的资源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我们需求巨大,加上我们现在在迅速老龄化,我们有"二八现象",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而且是在生命的最后20%的时间里消耗了个人医疗资源的80%。这个现象需要讨论,要做出选择。国外比较成熟的是临终关怀服务,是想方设法让得了不治之症的病人有尊严有质量地度过生命的最后一个阶段。我们中华民族由于各种原因,是最害怕死亡,对死亡也是最没有准备的民族,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要解决需求和人与资源的关系,我们也需要推广新的健康文化,我们是选择在最后20%的时间里消耗80%的个人医疗资源,还是选择有尊严又质量地过好每一天。
主持人:当然选择后者,希望改革能为我们带来后者。说到医疗改革还有一个话题,就是改革和商业化的关系,现在有很多人担心,改革之后过度商业化,造成很多老百姓看病贵或者高质量的看病成本要进一步提升。想请您简单谈谈这个话题。
刘远立:市场经济是价值的交换,我们应该意识到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服务是特殊的混合产品或商品。它是有成本的,首先需要成本的补偿,不是个人就是社会,不是商业保险公司就是政府财政或者社保,总要有一个成本的补偿。我们的医生也不是圣人,他也需要养家糊口,他是通过提供他的服务获得他的价值实现的,但是这里头就会形成医患之间的矛盾,我们患者永远希望得到最好的服务,付出最少,最好是医疗服务不花钱,但是这不可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一方面要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需要提高他的待遇,医疗费用上涨甚至超过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我们要控制浪费,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这个是需要平衡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对于弱势群体的医疗费用的负担是有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