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常识 -> 种植手术中的钛网选择
种植手术中的钛网选择
时间:2015-05-07 13:01:33  作者:网站编辑  来源:医脉通
在临床中,骨组织与软组织会竞争性的充填种植体周围区域,而软组织的生长速度一般比骨组织快,从而造成种植体周围缺乏足够的骨,所以80%的患者都需要进行植骨。

  在临床中,骨组织与软组织会竞争性的充填种植体周围区域,而软组织的生长速度一般比骨组织快,从而造成种植体周围缺乏足够的骨,所以80%的患者都需要进行植骨。

  1993年,引导骨再生(GBR)概念被提出,其原理是根据各类组织细胞迁移速度不同,将屏障膜置于软组织和骨缺损之间建立生物屏障,创造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环境。在种植手术中,引导性骨再生通过使用骨支架材料及屏障膜,选择性排除组织上皮及结缔组织植入而使成骨细胞增生,从而扩增牙槽嵴骨量,为后期种植体植入做准备,即提供一个屏障,屏蔽掉软组织,使种植体周围区域都会形成骨壁。

  GBR成功的原则

  首先,GBR要求有一个一期的愈合和无张力的缝合;其次,应能够维持种植体周围的空间以及隔离细胞;再次,是应有充足的血供;最后,要求有创口及种植体的稳定性。

  目前GBR技术存在的缺点为,绝大部分GBR使用的是胶原膜,而骨粉是粉状物质,很难支撑和维持住种植体周围的空间,即缺乏成形能力,存在折叠、塌陷的可能,患者术后的说话、咀嚼等行为很容易造成骨粉的移位,故GBR术后患者唇侧丰满度常明显下降;同时,单颗骨膜钉很难抵抗周围的力量,而对于单颗牙的种植手术,又无足够的空间放置足够数量的骨膜钉。胶原膜的暴露很容易造成感染,从而使成骨量大大下降。

  有文献报告,无暴露成骨量平均为3.01mm,黏膜暴露成骨量为0.56mm,GBR的吸收可达40%。

  为了避免GBR的这一缺点,具有一定强度的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ePTEF)被应用到临床中,其可以很好地维持种植体周围的空间,但其缺点为由于完全隔绝了表层软组织与下层骨组织间的交通,所以其表面黏膜组织难以获得充足的营养,较容易出现裂开等问题,有学者报道,使用ePTEF的GBR,有37%的病例出现并发症,12%的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从而导致手术失败。

  钛网的选择

  1985年,波尼(Boyne)等人使用钛网及髂骨颗粒状松质骨进行植骨,跟踪3~15年,随访发现骨吸收为10%~20%。

  对于不同钛网,有学者做过这样一个动物实验:在犬的下颌骨外侧使用大孔钛网、小孔钛网、可吸收网3种钛网,在术后1、2、4个月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为,成骨量从大至小依次为大孔钛网、小孔钛网、可吸收网,软组织生长从多至少依次为可吸收网、小孔钛网、大孔钛网。

  钛网具有一定的厚度(0.1~0.6mm),便于切割和塑形,且有足够的力学强度。缺损部位越大,钛网厚度也应越大,一般情况下,0.2mm厚度的钛网可以用于绝大多数病例。

  钛网与可吸收生物膜

  钛网可维持轮廓外形

  钛网具有一定的强度,可以控制引导骨再生的轮廓外形,临床使用时可将钛网放置成为希望的形态,并且能够保持这种形态。

  钛网可获得更多的骨增量

  使用钛网,骨的增量可以达到高10mm,宽10mm,可以满足种植中对骨的需要。

  有学者研究,钛网植骨后,75%患者的骨粉完全整合,仅有15%患者骨粉吸收(植入骨粉体积);菲利普(Philip)等对钛网辅助种植治疗患者术后追踪3~10年,牙槽嵴高度仅降低10~20%,牙槽嵴厚度降低临床估计为15%;杰赛普(Giuseppe)等对钛网辅助终止治疗患者术后3~8年后,影像学调查显示,平均骨吸收量为1.58±0.48mm;马里奥(Mario)等对使用钛网与未使用钛网植骨后骨吸收量进行研究,结果为使用钛网骨吸收量为0.9±0.8mm,未使用为1.9±1.1mm。

  钛网可降低感染风险

  钛网由于表面光滑,便于清洁与自洁,降低了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大量研究指出,钛网辅助成骨,即使钛网暴露,临床及组织学水平观察少见感染。钛网与新生骨之间存在一层结缔组织――“假骨膜”,Philip等发现“假骨膜”由于钛网的隔离与台网表面的软组织而黏膜下分层,并由此提出利用这层膜形成颊黏膜皱襞,从而替代前庭沟成形术。

关键字:种植手术,钛网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