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常识 -> 高位颈脊髓损伤后膈肌功能副神经移位法
高位颈脊髓损伤后膈肌功能副神经移位法
时间:2015-05-07 13:14:16  作者:网站编辑  来源:医脉通
副神经是人体第11对脑神经,文献报道副神经作为动力神经移位修复的神经包括:面神经、肩胛上神经、腋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及其后束支。

  副神经是人体第11对脑神经,文献报道副神经作为动力神经移位修复的神经包括:面神经、肩胛上神经、腋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及其后束支。高位颈髓损伤病人,脊髓膈神经元核团损伤,随之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膈肌瘫痪。受损的呼吸系统相关肌肉严重限制了患者的活动及生活质量、发声。在慢性进展阶段不得不采用机械通气。同时由于膈神经元胞体受损,神经纤维随之失去功能,节律性电刺激膈神经的方法在此类患者中无法实现膈肌的起搏。

  然而,副神经通常能保证其完整性,并且其支配的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参与了呼吸运动。副神经脊髓根来自于C1~C3节段脊髓前角腹外侧部,向上走形于椎动脉后侧,经枕骨大孔入颅,后经颈静脉孔出颅,向下走形,发出分支,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临床上作者曾见过C2水平的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副神经仍然保持良好的功能。膈神经主干形成于前斜角肌上外侧缘,沿前斜角肌表面向下走形,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进入胸廓,终止于膈肌,支配膈肌的运动。

  有趣的是:在脊髓腹侧角,副神经神经元胞体所在位置同膈神经神经元胞体非常接近。同时,Nishino等发现,动物模型中副神经和膈神经神经元胞体所在核团对于化学刺激的反应相似。Satomi等研究表明:在类似于打喷嚏等呼吸相关运动中,可以监测到膈神经及副神经中同步的放电活动。副神经移位吻合膈神经重建膈肌功能的实验已经在动物实验和尸体试验中得到证实。周许辉等发现大鼠副神经移位组与膈神经原位缝接组,在高位颈髓横断伤前随着时间的延长,膈肌的位移恢复率均增高,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再生轴束的生长速度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别。高位颈髓横断伤后膈肌原位缝接组在任何时间点膈肌位移均消失;副神经移位组大鼠膈肌的位移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8个月后高位颈髓横断伤大鼠均能存活。说明以副神经移位膈神经来恢复高位颈髓横断伤后膈肌运动功能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平静呼吸时,主要依赖于膈肌的运动,而非其他肌肉;高频率呼吸时,特别是那些高位脊髓损伤的患者,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开始伴随呼吸运动同步收缩与舒张。单侧膈肌瘫痪的病人,通过将同侧副神经斜方肌支吻合到膈神经主干的方法,SAN最终可以支配受损的膈肌,重建呼吸功能。然而缺点在于:(1)部分丧失了斜方肌的功能;(2)是由于移位重建了膈肌的功能还是由于脊髓损伤的自我修复导致瘫痪膈肌重新起搏很难分辨。但是脊髓完全性损伤1年后,自然修复的可能性极其微小。

  小结与展望:伴随着建筑、交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高位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长期呼吸机辅助呼吸对人体所带来的并发症危害极大。发生在C3水平以上的损伤可以通过膈神经起搏器刺激膈肌收缩,然而由于其存在电极易脱落,蓄电池易耗竭,易引发膈肌疲劳等不足而难以在临床上大范围推广,至今未获得长期有效的随访数据;发生在C3~C5水

  平的脊髓损伤,膈神经元变性坏死,无法正常传递电刺激,因而无法实施膈肌起搏器置入术,神经移位法的出现似乎解决了上述难题,通过将损伤水平以上的神经移植到膈神经上,重获膈神经的兴奋传递功能,如臂丛神经及肋间神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迷走神经及副神经移位到膈神经的方法,初步建立起了膈肌的自主收缩。由于迷走神经功能复杂,涉及多项内脏功能的调节,而副神经的移位仅丧失了部分斜方肌的功能,两者相比副神经似乎成为更佳的移位神经来源。目前各项研究仅停留在实验阶段,对于其临床应用范围及应用指征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关键字:脊髓,神经移位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