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肝门处,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的关系,通常是左、右肝管在前,左、右肝动脉居中,左、右门静脉干在后。这三种管道的分叉点或汇合点的关系是:左右肝管的汇合点最高,经常埋在肝脏的横沟内;门静脉的分叉点次之;肝动脉的分叉点最低。肝固有动脉的分叉点不仅低而且显著偏左,手术时在肝外分离左、右肝动脉比较容易。
在肝门处,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分成相应的分支通过肝门处的横沟、右切迹、脐静脉窝,分别进入左、右半肝内。因此,在肝门处的横沟到左纵沟处可以分离出通向左半肝的所有血管和胆管分支;从肝门处的横沟到右切迹可分离出通向右半肝的所有血管和胆管分支。
在第2肝门处,有肝左、肝中和肝右静脉,分别汇入下腔静脉。同时,尚有少数左后上缘支肝小静脉、右后上缘支肝小静脉以及副肝中静脉单独开口于下腔静脉。因此,在第2肝门处,肝静脉开口数可达5或6支,故暴露第2肝门时应充分细致分离。肝左、肝中和肝右静脉在第2肝门3cm以内分别收纳肝的叶、段静脉支。
门静脉: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其汇合点位于胰腺头部和颈部交界的后方,相当于第2腰椎水平。然后斜向右上方,经十二指肠第一部之后到达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在网膜孔前方上升到肝门,分成门静脉左、右干入肝。
门静脉左干沿横沟走向左侧,分为横部、角部、矢状部和囊部四个部分。横部,位于横沟内,长约2~3cm,从横部近侧发出1~3小支,分布于尾状叶左半,称为尾状叶左支。角部,为横部到达左纵沟后,弯向前方转为矢状部之处,即矢状部与横部转折处,其相交的角度,一般为90°~120°,从角部的凸侧发出一大支分布于左外叶上段,称为左外叶上段支。矢状部,长约1~2cm,位于静脉韧带沟内,矢状部内侧发出较大的分支,分布于左内叶,称为左内叶支。囊部,为矢状部末端略膨大部分,从囊部的外侧发出分支分布于左外叶下段,称为左外叶下段支。门静脉左干横部全长可在左侧肝门横沟中分离出来,并于横部的起始附近,常可发现分布到尾状叶左半部的门静脉支。沿左纵沟分离结缔组织,即可显露门静脉左干的角部、矢状部和囊部。如将左内叶稍牵向右侧,从矢状部和囊部的内侧,可找到左内叶的门静脉支,并有左内叶动脉和肝管与之伴行。如将左外叶牵向左侧,从角部以至囊部外侧,可见到左外叶上、下段的门静脉支。门静脉右干较左干略粗而且稍短,在右干近侧发出1或2支,分布于尾状叶右半,称尾状叶右支。
在右干的前上缘发出右前叶支,分布在右前叶肝脏。在右前叶支起点的外侧又发出后叶上段支和下段支。但有时右前叶支起自门静脉左干横部,或起自门静脉主干,如右前叶支起自左干横部,在左半肝切除时,应在其起点的远侧处理门静脉左干横部。如起自门静脉主干,在右半肝切除时,须分别结扎切断其右前、后叶支。
肝动脉:此动脉由腹腔动脉发出后,贴网膜囊后壁,沿胰腺上缘向右行走,随即转向前上方,到达十二指肠球部上缘,先后分出胃右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以此为界,分支前的主干称肝总动脉,分支后的主干称肝固有动脉,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与门静脉、胆总管并行(图1.10.9-0-19)。肝动脉在肝内的分支、分布和行径,基本上与门静脉一致,但要比后者不规则得多。在肝门区,肝动脉位居浅层,手术时较易暴露。
肝左动脉从肝固有动脉分出后,沿着左门静脉横部及左肝管的浅面行走,其叶、段分支大部分在肝外分出。一般先分出尾状叶左动脉,再分出左内叶动脉和左外叶动脉,而左外叶动脉又分成上、下段支,分布到相应的肝叶和肝段。肝右动脉从肝固有动脉发出后,很快分出一支胆囊动脉,然后沿肝总管后侧上行(80%),亦有少数沿肝总管前面上行者(20%),然后绕到右门静脉和右肝管的浅面,在肝门右切迹内分出右尾状叶动脉、右前叶动脉和右后叶动脉,后者又分成上、下段支,分布于相应的肝叶和肝段。以上肝动脉的分支和分布乃系一般较为常见的类型。必须指出,肝动脉及其分支的变异相当多见,因此,在肝脏以及上腹部其他脏器的手术中,对各种变异的肝动脉和分支应予注意。
胆管系统:胆管系统起于肝内毛细胆管,止于乏特(Vater)壶腹。临床上常使用肝内胆管的名称以表示左、右肝管汇合以上的肝胆管系统,而肝管汇合部以下则统称为肝外胆管。肝内部分包括左、右肝管,肝叶、段及区域肝胆管分支,目前临床已引入肝胆管分级的概念,如第1级肝胆管、第2级或第3级胆管分支等。肝外部分包括肝总管、胆囊、胆囊管、胆总管、壶腹部。胆总管又可分为十二指肠上、十二指肠后、胰腺段和十二指肠壁内四个部分(图1.10.9-0-20)。胆管系统变异较大,具体描述可参见胆道手术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