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肺癌,在各类癌症引起的死亡中高居榜首。肺腺癌是肺癌的各种亚类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每年全球确诊的新增肺癌病患中约占40%。不同于鳞状细胞肺癌和未分化癌,肺腺癌的发病年龄较小,女性相对多见。由于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确诊时多属于中晚期。对于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明确。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与干细胞之间关系的研究,科学家们提出了肿瘤干细胞理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白血病外,乳腺癌、肾癌、脑肿瘤等实体瘤也存在肿瘤干细胞。自2005年,研究人员从小鼠非小细胞肺癌模型最初阶段分离到支气管肺泡干细胞(BASCs)后,陆续有文献报道从肺腺癌、小细胞肺癌细胞株中发现肿瘤干细胞样细胞(Cancer stem-like cells ,CSLCs),它们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于癌干细胞自我更新的潜在机制仍不是很清楚。
研究人员证实,遗传和药物抑制IGF-1R可破坏肺腺癌干细胞样细胞的体内自我更新和致瘤能力。在一个体内异种移植肿瘤模型中,他们证实抑制IGF-1R或POU5F1,可以抑制人类肺腺癌干细胞样细胞的致瘤潜力。通过分析切取自200名肺腺癌患者的病理学样本,研究人员发现高表达的IGF-1R与β-catenin、POU5F1共定位,这预示着不良的预后。
新研究证实IGF-1R介导POU5F1表达,与β-catenin和SOX2形成一种复合物,对于肺腺癌干细胞样细胞自我更新和致瘤潜能至关重要。临床综合检测IGF-1R、β-catenin和POU5F1的表达,对于预测肺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