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最早是由ZUK等从抽脂术中抽取的脂肪组织悬液中分离、培养得到的,并证实为多能干细胞。这些细胞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能向肝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肌肉细胞、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定向转化。同其他成体干细胞(ASC)相比,ADSCs具有取材容易,取材量大,能反复取材,给病人造成痛苦小,细胞增殖快速等优点,因此有望成为优秀的自体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1 形态学观察
从脂肪组织分离的原代细胞培养3 d后可见细胞贴壁,胞核居中,可出现2个核或多核;5 d后可见细胞呈纺锤形、多角形改变;9 d后可见细胞生长明显,贴壁细胞呈现出梭形及纤维细胞状形态,与培养的MSCs外形上相似,因此从形态学上很难将两者辨别开。
2 细胞跟踪
研究结果表明,Feridex2PLL复合物可以安全高效标记ADSCs,MRI可应用于示踪植入人体内的ADSCs。另外,超顺磁性氧化铁不会影响ADSCs的生存性、转分化潜能及细胞因子的释放,也可用来标记ADSCs,利用MRI技术可以明显地跟踪到有活性的被标记的ADSCs。
3 细胞表面标记
培养后的ADSCs与MSCs均表达CD13、CD29、CD44、CD105,而均不表达CD31、CD34、CD45、HIA?DR。CD31、CD34是内皮细胞的表面标志,两者阴性说明ADSCs未受脂肪中微血管内皮细胞污染。CD45是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CD45阴性说明ADSCs并非来源于血液循环中的干细胞,加上其他阳性表面标志在ADSCs的表达,提示ADSCs和MSCs相似,同属于ASC中间充质干细胞类。但两者仍有区别,ADSCs表达CD49d,而不表达CD106,MSCs则相反。造成这种区别的机制可能与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及具体功能有关,如CD106,即血管细胞黏附分子,在MSCs和造血干细胞(HSC)的相互作用中,即HSC的归巢和动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DSCs的CD106阴性表达则与其处于非造血组织的特点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