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清华大学生科院的施一公教授研究组近年来备受关注,其原因不仅在于这位学者本身对于科研及育人的执着态度,而且也在于其研究组频频获得的重要生物学研究成果。近期这一研究组又接连在JBC和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分别解析了蛋白酶caspases家族的一个关键成员的作用途径,以及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ECF)的结构及工作机理。
在“Proteolytic Processing of Caspase-9 Zymogen Is Required for Apoptosome-mediated Activation of Caspase-9”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蛋白酶caspases家族:caspase-9的一种独特处理方法,通过这种自我蛋白酶解的过程,caspase-9能通过凋亡因子激活蛋白酶的活性。
在哺乳动物中,凋亡被一组蛋白酶caspases定向激活,导致特异性底物断裂,触发细胞死亡。而这个涉及caspases的凋亡过程也与蛋白酶解(Proteolytic processing)过程有关,但是其中的具体机制,科学家们还并不清楚。
研究显示自我蛋白酶解过程中单链caspase-9酶原的成熟过程,涉及到细胞凋亡开始时的Apaf-1-凋亡因子。处理后的caspase-9与凋亡因子形成全酶,其蛋白水解的活性比单独的caspase-9活性要高出两到三个数量级。然而关于caspase-9的一些实验数据却表明这种因子具有分散性,如何解释caspase-9的这种处理过程的作用呢?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与野生型caspase-9不同,未处理的单链caspase-9(Casp9-TM)无法通过凋亡因子充分激活。这种被命名为Casp9-TM的突变型,其蛋白酶活性即使是在存在凋亡因子的情况下,也要比野生型caspase-9的活性大为减少。这可能是由于Casp9-TM无法形成同源二聚体。
这些研究表明caspase-9的自我蛋白酶解处理过程在其活性激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另外一篇文章中,研究组首次报道了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复合物四聚体的晶体结构,并通过结构信息阐述了该蛋白复合物的工作的分子机制。
研究人员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的方法解析了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的三维结构。通过分析该蛋白结构,研究人员发现膜蛋白EcfS与细胞膜基本处于平行状态,而一般膜蛋白基本是垂直于细胞膜。
根据这个极其特殊的构象,研究人员认为转运蛋白EcfS通过在膜内翻转来摄入底物。当处于垂直细胞膜的状态时,EcfS可以与底物结合,然后翻转进入平行状态并释放底物,之后返回垂直状态进行下一轮循环,类似于酒杯在竖直状态下接水,然后翻转倒出杯内的水。在该过程中,亲水蛋白EcfA和EcfA’水解ATP并耦合膜蛋白EcfT为EcfS的翻转提供能量。这一转运模式有别于目前对于转运蛋白通用的“alternating access”模型,是一种崭新的膜转运蛋白工作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