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移植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器官移植。由于正常角膜具有无血管和淋巴管的特性,可以阻止组织相融性抗原到达局部移植组织,从而隔绝了与免疫系统的接触,因而角膜被称为人体中的“免疫赦免区”。
然而,须要进行角膜移植的病变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甚为常见,与血管无关的角膜缘朗罕细胞也在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导致移植片混浊成为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不同情况的植床条件以及
HLA配型的差异,使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率有很大差别,无血管化病变角膜术后排斥反应率低于10%,严重血管化病变角膜排斥反应率可达20-50%。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属于Ⅳ型变态反应,一般发生在手术2周以后,易发生于术后4-18个月内,轻、中度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现后立即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角膜植片多能恢复透明,拖延治疗或严重的排斥反应则多以移植片混浊告终。
临床表现:
1.角膜移植术后患眼突然充血,视力下降;
2.角膜移植片水肿;
3.移植片出现上皮排斥线,或上皮下浸润,或基质浸润,或内皮排斥线及角膜后沉着物。
诊断依据:
1.角膜移植手术操作成功,移植片透明至少2-3周后,无其他原因可究;
2.患眼刺激症状突然加重,眼痛、羞明、异物感和视力下降;
3.睫状充血、角膜后沉着物,前房闪光阳性;
4.反应限于移植片,常始于靠近新生血管处;
5.角膜移植片各层次排斥反应可先后或同时发生;
6.常伴眼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