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AKI)是以肾功能迅速下降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病情进展至后期则演变为急性肾衰竭,多由于手术、外伤、放射介入以及肿瘤化疗等所诱发。据不完全统计,AKI在中国综合性医院总发病率为5%-18%,在重症监护病房则高达67%,病死率30%-80%。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和凋亡是AKI的主要病理改变。
MSC移植的低迁移率和低生存率等因素限制其功能的进一步发挥。为克服上述缺点,采用多种方法对MSC进行体外修饰或处理以期提高移植疗效,其中包括基因修饰、体外药物预适应、体外低氧预处理等。本文就近年来MSC体外修饰方法及在AKI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近年来,学术界对MSC的研究日益增加。为了使MSC的研究更标准、更统一化,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加具有可比性,2006年,国际细胞治疗协会(ISCT)制定了指南来定义MSC的基本特性:(1)塑料黏附性,即在标准培养条件下,细胞贴壁生长;(2)细胞表面表达CD73、CD90.CD105,而不表达CD45、CD34、CD14、CDllb、CD79a、CD19、HLAII类;(3)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即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母细胞。但是这份指南主要用于规范人类来源的MSC。动物体内分离的MSC,其黏附性和分化潜能基本上与人类保持一致,但有关抗原的表达有待进一步的确认。
此外,虽然目前对于调节BMSC分化的机制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证明,BMSC的分化潜能远远超过ISCT指南中所描述的,即除了能分化为中胚层来源的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母细胞外,在特定的环境中,还能分化成外胚层起源的神经元细胞、内胚层起源的肝细胞,和心肌细胞等。上述特性使得BMSC成为最有希望、能方便用于临床的干细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