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常识 -> 药物涂层支架时序功能性特点与进展
药物涂层支架时序功能性特点与进展
时间:2013-06-25 16:59:06  作者:网站编辑  来源:好医生
血管支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成功救治了大量患者,但它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黄楠教授从生物材料工程学的角度对药物涂层支架时序功能性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血管支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成功救治了大量患者,但它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黄楠教授从生物材料工程学的角度对药物涂层支架时序功能性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血管支架的时序功能性主要针对血管支架介入的生物学响应行为。包括:(1)血管支架介入的早-中期生物学行为:通常血管支架植入后的生物学响应行为的时序为:1)血管损伤导致凝血;2)白细胞在损伤部位聚集;3)炎症反应;4)血管壁重构。上述过程主要发生在1个月内,介入导致的增生反应主要发生在3个月内。因此药物洗脱支架能够充分发挥其抑制再狭窄的作用。但是同时药物及载体增加了晚期血栓形成的风险。(2)血管支架介入的中-晚期生物学行为:血管支架暴露在血液中,需要内皮细胞覆盖于支架表明。内皮化延迟可能导致血栓形成。(3)血管支架介入的晚期生物学行为:血管支架包埋在血管壁内,界面存在互相作用,支架裸金属表面存在有害离子释放,支架与组织可能发生力学失配。

    因此,介入部位生物环境对血管支架的响应行为是随时间而演变的,具有时序性,但目前的药物洗脱支架不具备时序性响应的功能。目前广泛应用的不降解药物洗脱支架的载体生物相容性不足,药物功能为非特异性,中、晚期时序功能性问题突出。而无载体药物洗脱支架也存在药物控释性及中、晚期时序功能性问题。现有的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也同样存在中、晚期时序功能性问题。由此可见,血管支架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植入物与宿主部位相互作用的生理演变时序性及相应阶段应当解决的主要矛盾。在植入早期应抑制增生,中期应着重抗凝血及促内皮化,晚期应起到抑制有害离子释放,加强界面相容性的作用。

    黄楠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新型抗凝血薄膜—氧化钛薄膜能够抑制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电荷向材料表面转移,维持纤维蛋白原的正常构象,从而抑制其对血小板的聚集与活化作用。该薄膜涂层支架在早期阶段能抑制炎症及平滑肌细胞增生,中期阶段内表面暴露的氧化钛薄膜能实现抗凝血和促内皮化作用,晚期阶段能抑制支架有害离子的释放,保持生物相容性。黄楠教授强调时序功能性是血管支架实现理想的临床效果的基本原则。

关键字:支架,特点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