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地位均非常重要。抗血小板治疗问题涵盖人群广泛,尚未解决的问题较多,新药不断出现。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制定的“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将对我国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起到指导作用。
一、关于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1)综合性:目标人群不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以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也涉及冠心病血运重建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疾病以及一级预防人群,全面反映当前对心脑血管领域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成果。(2)注重横向的联系:针对部分复杂临床情况,对抗血小板治疗进行推荐。(3)针对性强:共识聚焦于抗血小板治疗,不仅包括不同类型抗血小板药物的评价,也包括不同抗血小板方案的临床选择。但患者临床病情复杂多变,存在着共识无法涵盖的广泛“模糊地带”,应用时切忌生搬硬套。
二、抗血小板治疗的规律
抗血小板治疗力度在整体上存在着由弱到强的发展趋势。从开始的无抗血小板治疗到阿司匹林单独应用,到与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双联应用,再到静脉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效果确有提升。但是目前的抗血小板治疗仍然存在着残存风险,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仍会发生血栓事件,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似乎存在“天花板效应”。究其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目前的抗血栓治疗,特别是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尚不能涵盖血栓形成的所有环节,血小板仍可通过除花生四烯酸以及ADP以外的其他途径被激活;其次,患者发生动脉血栓是血液、血管、血流等多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局部血流紊乱、缓慢,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乃至斑块溃疡形成都会激活血小板以及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尽管血小板的作用重要,也仅是“血液”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在追求更强抗栓效果的同时,必然引起出血风险增加,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并非越强越好,而应有度。这个“度”需要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严重程度相适应,越是严重、不稳定的状态越需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反之则需较为保守的抗血小板治疗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