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咽管瘤是鞍区最常见的儿童先天性肿瘤之一,可分为造釉细胞型和鳞状乳头型两种病理亚型。国内外多个大宗病案均报道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预后较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差,前者术后易复发,结合肿瘤病理研究可以发现在绝大多数的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中存在大量炎性细胞成分聚集,而鳞状乳头型肿瘤中炎症成分相对较少,甚至没有,提示炎症因素可能是影响颅咽管瘤预后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结合术中发现,肿瘤与三脑室底等重要结构间形成的炎性粘连可能是导致颅咽管瘤手术全切难度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MORI等利用RT-PCR技术检测颅咽管瘤标本时发现了炎性因子IL-6、IL-1α和TNF-α的表达:然而在对颅咽管瘤囊液进行分析时却只发现了IL-6的显著升高。通过免疫组化文验,发现IL-6主要表达于肿瘤的外围基底层细胞,肿瘤的间质及间质的白细胞中却很少出现IL-6的表达。IL-6特异性的表达于肿瘤的外围基底层提示炎症介质的存在可能与颅咽管瘤细胞的生长方式存在一定的联系与颅咽管瘤的侵袭相关。同时也发现IL-6受体gp130同样高表达于颅咽管瘤,特别是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外围基底层细胞,提示IL-6及其受体的结合可能对颅咽管瘤生物学性质起到重要作用。Fossey等发现IL-6及其受体可通过激活JA激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通路,进而介导细胞的下游多种增殖及侵袭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这或许是IL-6介导的炎症相关的肿瘤生长方式的一种内在干预机制。
颅咽管瘤囊壁、囊液形成也与炎症有着紧密的关联,Pettorini等在颅咽管瘤的囊液里发现源于机体自然免疫的α防御素(α-DF)的高表达,在利用干扰素α(INF-α)进行瘤内治疗之后,α-DF显著下降,且这种下降的程度与病人的临床预后存在正相关关系,提不INF-α可能通过干扰囊液里的自然免疫过程来达到干扰肿瘤囊壁形成及发展,达到减少肿瘤压迫症状的目的。
CD45是一种白细胞共同抗原,广泛存在于淋巴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炎症细胞中,发现CD45广泛表达于颅咽管瘤的两种病理类型当中,且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中CD45的表达要显著高于鳞状乳头型。还发现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两种病理弧型颅咽管瘤中的表达类似于CD45。在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当中,ICAM-1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和炎症细胞表达,表达ICAM-1的肿瘤细胞相对较少,推测在该病理类型肿瘤细胞中,lCAM-1可能是通过与白细胞整合素CD11/CD18相互作用,使炎症细胞牢固结合于内皮细胞,促使炎症细胞向血管外渗出,从而促进炎症反应;而在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ICAM-1在星网状细胞的表达比肿瘤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和炎症细胞更为明显,提示肿瘤细胞可能通过自分泌作用产生ICAM-1,促进淋巴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的聚集:作为颅内重要的炎症介质来源,肿瘤分泌的细胞因子对于小胶质细胞的趋化作用也从另一个角度提示了肿瘤与炎症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