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常识 -> 对于心脏病如何防治
对于心脏病如何防治
时间:2013-07-19 13:14:54  作者:网站编辑  来源:搜狐网
先心病的三级防治是通过各种手段,对已患先心病的孩子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先心病的危害,提高先心病患儿治疗效果,使孩子能早日顺利恢复健康。

    一、防治结合,三级预防环环相扣
  
    先心病的三级防治是通过各种手段,对已患先心病的孩子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先心病的危害,提高先心病患儿治疗效果,使孩子能早日顺利恢复健康。早在2007年,以刘迎龙教授为首的科研课题组(首发基金联合公关课题)就开展了三级防治的相关研究工作。先心病的一级预防是针对其发病机理及危险因素的研究,减少或消除这些危险因素,从根本上减少先心病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二级预防是在胎儿期筛查先心病,对于查出的严重、无法彻底矫治的先心病胎儿,应给予必要的优生学指导,及时终止妊娠。三级预防是提高先心病患儿治疗效果,先心病可治性强,治愈率高,远期效果好,应及早诊断,适时治疗。目前我国先心病三级防治各环节中一二级防治尚未广泛开展,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小儿心脏中心利用自身优势,与卫生部妇社司及各地方卫生局妇社处合作,多次举办了针对先心病三级预防不同侧重面的学习班,收效显著,指导全国百余家医院先心病防治工作。
  
    二、内外结合,多学科合作
  
    许多患儿在姑息手术以后,由于分流管狭窄,残留的肺动脉狭窄,右室流出道狭窄,加上部分肺血减少的先心病患儿合并体肺动脉侧枝,可以采用介入的手段进行狭窄的球囊扩张,侧枝封堵、扩张等,既可以改善症状,又可以减少外科手术的次数,如果将介入和手术两种手段有效结合,则可发挥各自的优势。目前这种镶嵌治疗模式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先心病的治疗中,也是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病中心先心病治疗一大特色之一。
  
    三、右腋下小切口——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福音
  
    小儿心脏病中心主任刘迎龙教授于1994年率先在国内首创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这一全新术式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17年来采用此切口共完成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万余例,在全国百余家医院推广。刘迎龙教授的“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的临床研究与应用”这一研究成果曾获得过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这一术式,即在患儿的右侧近腋窝下处切一个6至8 厘米长的小口,经肋骨间入胸腔,矫治心脏畸形。患儿术后伤口瘢痕隐蔽,胸廓发育正常,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生活质量提高,受到患儿家长的一致好评。我们在采用该手术路径行简单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基础上,逐步摸索,积累了大量经验,使经该入路的手术适应证明显扩大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开展的右外侧小切口剖胸矫治的心内畸形主要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三房心、右室双腔心、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法洛氏四联症及二、三尖瓣成形术等。
  
    四、动脉调转术根治大龄大动脉转位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是当今先心病外科一大突破性进展
  
    大动脉转位是我国第二常见的紫绀型先心病,约占先心病7~9%,最佳治疗方式是大动脉调转手术。通常认为手术最佳年龄应<6月,国外报道如>6月,则不宜根治。而我国先心病防治网络很不健全,患者确诊时常早已>6月,大多错过了最佳手术年龄。针对这一国情,刘迎龙教授率先在国际上提出诊断性治疗策略,逐渐扩大了>6月龄的大动脉转位患儿的手术适应症,使复杂型大动脉转位的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让许多既往被认为丧失手术时机的患儿获得了新生。目前已完成该类患儿手术近百例,近五年连续手术57例无死亡,无重大并发症,打破了根治性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复杂型大动脉转位年龄应<6月的传统观念。
  
    五、复合姑息手术、介入联合手术分步扩大难治型复杂先心病的手术适应症
  
    重症肺血管发育不良的紫绀型先心病在先心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很多通过一次手术无法完成根治,所以这类患儿一直是国内外先心病外科的治疗难点。传统单一的增加肺血的姑息手术效果不佳,而且并发症多;一期根治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远期效果也不佳。所以我们提出了复合姑息手术的概念。通过复合姑息的手术方法均衡双肺血供,改善缺氧并促进双侧肺动脉发育,为根治手术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使得难治性肺动脉发育不良的复杂性先心病患儿的根治率大大增高。另外,对于那些心脏畸形复杂,无法根治者也可作为一种终末性的治疗手段。

关键字:心脏病,防治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