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肥胖的人越来越多。
再生医学网从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处了解,2004年时,肥胖患病率为3.3%,腹型肥胖为25.9%,而到2014年,则分别激增为14.0%和31.5%。也就是说,仅在2004到2014年这十年间,中国罹患肥胖疾病的患者就增长了3倍多,腹型肥胖患者增长了50%多。这项数据是非常不容乐观的。
研究者还发现,不同地儿肥胖患病率不同,整体来看北方较为流行,其中京津冀大都市区是肥胖重灾区。
以北京为例,北京居民的肥胖患病率是海南居民的6倍(26.6%vs4.4%)。
就男女而言,京津冀大都市区、黑龙江、新疆的男士肥胖患病率最高,这种分布在女士也一样。
天津的居民们“腰最粗”,女士腹型肥胖患病率率达49.4%,而广西省的女士们仅17.7%;男士腹型肥胖患病率达54.4%,而海南省的男士仅16.5%。
新疆、西藏和内蒙古的女士们腰也不细。
注:A:男性肥胖加权患病率;B:女性肥胖加权患病率;C:男性腹型肥胖加权患病率;B:女性腹型肥胖加权患病率
图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男性和女性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分布情况
如果以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家心肺血研究所制定的阈值评估,肥胖患病率为6.3%,腹型肥胖患病率为14.4%。
这远轻于美国的肥胖“灾情”:男士肥胖患病率为35.4%,女士为61.5%。
肥胖是撬动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癌症等发生的一个“支点”,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其广泛流行,就意味着心血管病等慢性病发病率的全面“飘红”。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吉林斯全球公共卫生学院Penny Gordon-Larsen认为,中国肥胖的流行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中国糖尿病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背后都有“肥胖”做推手。
她指出,中国儿童肥胖患病率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将对中国社会和医疗系统带来巨大挑战。
强调,肥胖对于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特别是腹型肥胖对健康“更坏事”。
研究者指出,这项研究显示的肥胖的区域性差异和性别差异提示,应进一步对肥胖流行的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以对特定区域和性别进行有的放矢的干预。
我国也极为重视慢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
“健康中国2030”强调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并制定了15项具体行动,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遏制肥胖等的流行,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增长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并使得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应用2013~2014年中国慢病和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2004年数据,肥胖定义为BMI≥30kg/m2,腹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2014年数据,肥胖定义为≥28kg/m2,腹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再生医学网在此提醒大家,健康的饮食和合理的运动,可以有效控制体重,不让肥胖疾病轻易入侵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