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市化相伴随的这些生活方式变化,将进一步推高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有学者预估:从2010年至2030年间。,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老龄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将明显增加,农村地区心血管病患病率增长27.0%~45.6%,而城市增长一倍以上。研究也证明,3年间北京市冠心病住院率逐年上升,郊区冠心病住院率高于城区。城市化的压力不可阻挡,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将会节节攀升,以“乌云压境”来形容,绝不是危言耸听。仅仅在2007至2009年三年间,2009年北京市居民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就比2007年上升了8.1%。与2007年比较,2009年男性和女性居民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增加了11.1%和2.5%。男性35~44岁人群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增幅最大,2009年比2007年增加了30.3%。
社会变革对人的健康影响作为客观因素,在短期内无法逆转,但从“上医治未病”的古训角度,高血压患者已经是“患病者”。既往的预防工作常常围绕着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展开。但我们都知道,虽然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但高盐饮食、超重/肥胖、过量饮酒、体力活动减少和长期过度精神紧张等则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若要这么看问题,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仅仅是心血管病下游危险因素。如果我们仅针对高血压等危险因素,而忽视对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和肥胖的重视,医生再怎样努力,也不可能降低高血压的患病率。
即使是高血压患者,医生在临床上看到的患者,包括老年、糖尿病和有心血管疾病史的高血压患者,即使应用了多种治疗手段,包括强化降压治疗和多重危险因素干预,5年心血管风险也只能降至12~14%,仍属高危人群(5年风险>10%)。这就是所谓的“天花板”效应:如果早期不干预,等到患者发展至高危人群后,再干预的获益非常低。更况且,我国人群高血压控制率不足10%,知晓率不高则是导致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低的主要原因,2002年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仅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