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常识 ->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时间:2013-06-28 14:25:14  作者:网站编辑  来源:好医生
是缺血性肠病的一种,它是由肠道动脉血供不足或静脉血回流障碍引起的缺血性疾病,总病死率为60%~80%,由动脉原因所致的AMI更为常见。按病因可将AMI分为4类。①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占40%~50%,为其最常见的原因。

    急性肠系膜缺血

    是缺血性肠病的一种,它是由肠道动脉血供不足或静脉血回流障碍引起的缺血性疾病,总病死率为60%~80%,由动脉原因所致的AMI更为常见。按病因可将AMI分为4类。①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占40%~50%,为其最常见的原因。②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占25%~30%,几乎所有患者皆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③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约占25%,文献报道其病死率可高达70%。④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约占5%~15%,主要发生在肠系膜上静脉,很少发生于肠系膜下静脉。AMI的医院内病死率可达59%~93%,早期诊断和快速恢复肠管血循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一、临床表现

    AMI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与急腹症相似。大多数AMI患者最突出的早期表现是突发的剧烈腹痛,呈绞痛或持续性钝痛,定位不确切,可局限或弥漫,局限者多位于脐周,但腹部检查时却无明显腹膜刺激征,症状和体征分离,这是AMI诊断的重要线索。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者初始症状较轻,后渐加重,常伴恶心、呕吐、腹泻、呼吸急促、脱水、心率快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者常表现为急性剧烈腹痛、器质性心脏病及强烈的胃肠道排空症状(即恶心、呕吐、腹泻三联征),一般腹痛后24 h出现便血,这是肠梗死的可靠征象,无前驱症状,来势猛、进展快。上述表现虽无特异性,但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有提示作用,对有易患因素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者,一旦腹痛持续2h以上,尤其症状和体征不相称者,应考虑AMI,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

    二、实验室检查

    较常见的是血浓缩异常、白细胞增多、阴离子间隙增高,疾病进展时患者可能出现酸中毒,淀粉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可能升高。但这些血清学变化对诊断AM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低。有研究认为,存在动脉纤维化的女性若D-二聚体>3.17μg,提示AMI,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7%和78.6%。高磷酸盐血症和高钾血症多为AMI的晚期表现,且与肠坏死有关。

    三、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确诊AMI的重要手段,在便血期行急诊内镜检查有助于与炎症性肠病、结肠癌鉴别。内镜下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晰,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大量纤维素性血栓及含铁血红素沉着。一旦缺血情况改善,症状和病变都可很快恢复。

    四、病理组织学检查

    AMI组织学改变缺乏特异性,多可见水肿、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巨噬细胞内含铁血黄素沉着、腺体结构破坏、肉芽肿形成等,严重者可见广泛的透壁性纤维化和黏膜萎缩。

 
关键字:诊断,治疗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