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常识 -> 胃肠手术的“围手术期营养处理”
胃肠手术的“围手术期营养处理”
时间:2013-06-25 15:31:48  作者:网站编辑  来源:好医生
营养处理在外科手术治疗中是一个必须涉及的问题,对胃肠手术治疗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20世纪60年代前,肠外营养(PN)尚未在临床获得推广,胃肠功能有障碍时,很难在围手术期解决营养问题。
   术中的营养代谢

    病人手术时虽然在麻醉状态下,但机体仍在应激状态,为了减少手术所造成的应激反应,增加分解代谢。自有“加速康复外科”概念后,为阻断交感神经刺激信号的传人,推荐应用胸椎部的硬脊膜外麻醉,即使是气管内吸人麻醉,亦加用这一阻断措施。术中不输注营养制剂,而给予葡萄糖和电解质液是一个常规方法。以往从不注意术中输注葡萄糖后将会引发糖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的问题。2001年,Van den bergh提出,对危重症病人应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否则将导致病人的病死率倍增。其后虽有不少作者重复临床验证,其后果并非如此,且有低血糖的危险。然而,血糖需加以控制已成公认,仅是无需作严格的控制。因此,在手术中输入葡萄糖的量亦应加控制。有作者认为,血糖应限制在8~10mmol/L,术后发生胰岛素抵抗的现象为之减少。

    手术后期的营养支持

    术后是否需要营养支持,应根据病人术前的营养状况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情况而定。术前无营养不良或术后5 d能恢复口服营养的病人,无需以供给营养为目的提供PN或EN,尤其是PN。若机体在术后短期内分解代谢仍处于高亢的状态,则供给营养将加重代谢紊乱。因此,2009年在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ASPEN)指南中提到,手术病人或应激病人在前5 d内不给予PN。但EN指南中则提出,在术后早期胃肠功能可用时,应在术后24~48 h给予EN。

    “加速康复外科”的处理要点是:①病人知晓手术的目的和配合点;②术时应用硬脊膜外麻醉;③术后早期活动;④术后早期应用EN;⑤微创技术。这似乎与PN应在术后5 d不能口服营养时才给予有所矛盾。EN应早给,而PN则要求迟给,为何?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后,对肠功能有进一步认识的结果,认识到肠黏膜有屏障功能。当肠黏膜受到缺血、缺氧后,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内细菌或内毒素可透过肠黏膜进入到黏膜下淋巴系统或门静脉系统,进而进人全身,酿成内毒素血症、菌血症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而肠黏膜又具有接触到肠腔内食糜使之生长、修复和增殖的特性,若仅从静脉输注营养素则无效果。这就是为什么要求在术后早期给予EN的目的。由于它能促使肠蠕动、改善门静脉循环、调整肠道微生态、维护肠黏膜屏障,继而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加速病人的康复。因此,在肠外肠内营养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指南中建议:术后应尽早给予EN,并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特别是根据加速康复理念,则更是强调术后早期给予EN。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有关PN的指南也明确提出,若术前无营养不良的情况,则要求术后5~7d才给予PN,即使是有胃肠道并发症、胃肠功能障碍时也如此要求。其目的是在合成代谢已恢复,内环境已稳定后再给予营养素,避免代谢紊乱而达到营养支持的目的。

    当肠道营养供给量不足时,则可采用EN和PN并用的方法。术后的营养供给量是104.6 kJ(25kcal)/(kg·d)(理想体重),为防止营养过量而引起的代谢紊乱,特别是糖量过高,应动态监测血糖,一般要求在8 mmol/L(6~10 mmol/L)。而每天总热量的给予,在营养供给的早期,应控制在8 368 kJ(2 000 kcal)以下(按体重计算也不超过)。待病人应激状况稳定后,可逐渐增至125.5~146.4 kJ(30~35 kcal)/(kg·d)。若能应用间接能量测量仪测定给予的量,则较为合适。

 

关键字:胃肠手术,营养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