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同业交流 -> 2016年底北京将建设50个医联体
2016年底北京将建设50个医联体
时间:2015-07-24 11:01:16  作者:网站编辑  来源:健康报
北京市卫计委昨天公布,从2013年至今,本市共成立38个区域医联体,其中包括38家核心医院,涵盖382家医疗机构,初步建立了分级诊疗模式。

  北京市卫计委昨天公布,从2013年至今,本市共成立38个区域医联体,其中包括38家核心医院,涵盖382家医疗机构,初步建立了分级诊疗模式。预计2016年年底,本市将建设50个左右的医联体,实现医联体服务辖区居民全覆盖,从而缓解居民看病难问题。

  北京成“全国看病中心”

  “北京市2014年常住人口2151.6万人,去年全市医疗机构完成门急诊诊疗人次近2.3亿。”市卫计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说,诊疗人次中有一部分是外地患者。

  据国家卫计委研究统计和抽样测算,2013年北京市内三级医院外来就诊患者达3036万人次,外来就医流动人口日均70万人次左右,北京成了“全国看病中心”。

  高小俊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医疗秩序不够合理,分级诊疗、预约门诊都未实现。比如京津冀地区,一方面,北京、河北医疗资源差距较大,导致不少河北患者到北京就医;另一方面,由于医疗体系不够完善,医疗资源紧张与资源浪费现象并存。

  2/3患者到大医院看常见病

  高小俊说,依据数据分析,到三级医院看病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是常见病、一般性疾病或慢性病患者,如果这些病能够在基层医院或者一般医院解决,就可以大大缓解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难”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北京从2013年开始尝试医联体模式。医联体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由一家大型三级医院为核心医院,跨部门,跨隶属关系,联合多家三级、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合作医院,通过签约,组建成“大手拉小手”的联合体,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格局。

  明年年底医联体将达50个

  据最新统计,从2013年至今,北京市共成立38个区域医联体,通过分级诊疗模式,有效缓解本市居民看病难、看专家难的问题,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上大医院的专家。

  例如北京朝阳医院医联体,共涵盖13家医疗机构,为疑难病、危重症患者开通上转绿色通道,同时将康复治疗或延续治疗的患者下转到了基层医院。医联体内部搭建了统一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医联体内的远程会诊。

  按照市卫计委的计划,明年年底,本市将建设50个左右的医联体,实现医联体服务辖区居民全覆盖。目前,平谷区、海淀区、朝阳区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已率先实现区域医联体对辖区居民全覆盖。

  此外,市人大、市政协及各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初步建立了医联体推进的支撑体系,比如在医保支付、患者康复、医师晋升、待遇、财政等方面,都在结合医联体需要,对政策进行相应调整。

  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

  推进北京医疗卫生事业与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合作共建,将有助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从而缓解外地患者赴京就医难问题。

  目前北京已经开展了北京朝阳医院、天坛医院和肿瘤医院与河北燕达医院的合作,燕达医院的门诊量有较大提高,方便了当地患者就诊。北京儿童医院也与河北保定儿童医院进行托管式共建。

关键字:2016,50个医联体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