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同业交流 -> 移动医疗来袭,中国的医院为何迟迟不接招?
移动医疗来袭,中国的医院为何迟迟不接招?
时间:2015-09-10 10:58:38  作者:网站编辑  来源:环球医学网
2014年,一股移动医疗之风席卷中国,各路资本纷纷投资,创业项目不断涌现。不过,中国的移动医疗市场却难见医院露面。

  2014年,一股移动医疗之风席卷中国,各路资本纷纷投资,创业项目不断涌现。不过,中国的移动医疗市场却难见医院露面。与中国不同,美国一些医院已经尝到了移动医疗带来的甜头。移动医疗来袭,中国的医院为何迟迟不接招?

  2014年,美国数字医疗领域获得的总投资超过40亿美元,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其移动医疗产品很大一部分流向了医院和医生。以梅奥诊所为例,除了建立线上小诊所外,还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移动医疗应用,为患者提供装载有梅奥诊所相关信息和app的自动化导医服务ipad,并推出患者出院后的移动端跟踪。

  事实上,除了治疗本身之外,诸如病人管理、诊后随访、疾病管理等手段对疗效的作用很难量化衡量,也不可能直接转化为节省医疗费用的具体金额。但是,美国这些医院为什么还不遗余力地引入移动医疗呢?

  在一个服务主导的市场里,医生获得收入并建立名声的要素就是服务能力,这决定了他们会获得多少病人,进而得到怎样的收入。在提升服务上,医院和医生的动力是一致的。医院之间互相竞争,服务好的医院能够获得并留住更多病人从而扩大收入。所谓的“服务好”包括两个个方面,一是治疗效果好,医疗能力强,体现在医生能力以及医院本身的技术条件上。更好的病人管理,尤其是出院后干预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强治疗效果,对控制复发率、再入院率等指标有帮助。这些指标也是奥巴马医改后,支付方衡量医院疗效的必须考核因素。另一个方面的“服务好”体现在以病人为核心的服务能力上,包括怎样和病人沟通,提升病人就医体验。移动端能够帮助医院更加贴近病人,增进医患沟通。以上两个因素决定了医院对移动医疗投入的动力。

  反观中国,医院并没有积极地引入移动医疗为己效力。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医院引进移动端的项目,比如电子支付、移动挂号等,更多的是一种运营流程的改善,并没有真正涉及到治疗价值的核心。其中原因何在?

  首先,在支付规则上,中国的医保是粗放的,并非像美国那样根据疗效来付费,而是根据治疗的项目来付费。医保在系统、数据处理和对接上都很难嫁接衡量疗效的软指标。甚至医保支付还处于区分欺诈、过度治疗都比较困难的阶段,还没有上升到疗效评估这样精细化的阶段。同时,医保的支付规则和整个市场对医疗服务的定价是重产品、轻服务的,医生和医院从支付方处获得的服务费用少的可怜,而产品报销非常可观。在这种制度下,医生的诊断被产品干扰得非常严重,因此无从谈诊断效率和价值,这导致中国的医院失去了采购移动医疗的直接动力。

  其次,中国的大医院垄断着整个医疗市场。它们本来是最有经济实力采购移动医疗产品的群体,但因为它们并不真正缺病人,也不需要通过竞争来赢得病人,从这个层面来讲,也就失去了发展移动医疗的动力。至于基层医疗,缺少医生和患者,在中国是最薄弱的一块,在于大医院的竞争中能够做好运营管理已经很不错了,根本无从谈对病人个体的精细化管理。

  第三,中国的医院管理也比较混乱。比如说,医院有些卡里,同样一个病历卡里,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原因是这是一个号贩子的卡,什么人都能拿这个卡来看病。同样,一些人拿着自己的医保卡给亲戚朋友们开药。也有一些人到了年底就玩命式地想把药吃完。即使医院基于这些数据来做临床分析,也是很危险的。

  在服务没有成为医疗核心的大环境下,医院也很难真正有动力去采用移动端服务提高疗效或病人体验。尤其在这类产品本身的价值很难量化的前提下,目前的制度并不给医院动力去大规模采购这些项目,医生也很难真正有动力去使用这些工具。

  因此,只有当服务成为医疗的根本价值,而支付方的支付规则以医疗效果为核心,才能真正促使医院去使用移动工具改善疗效,而医生也会有提升服务的动力。在目前靠产品生存的大环境下,医院总体来难以对移动医疗产生青睐。

  10 外科医生的得力助手:超微型医疗机器人

  医疗机器人是将机器人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机器人不仅解放了医生,还能使治疗更精准、更安全。近年来,微型、超微型医疗机器人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学家表示,未来的医疗机器人甚至能对单个细胞进行治疗。超微型医疗机器人研究究竟取得了哪些突破?

  头发半径大小的抓紧器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在医疗机器人微型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已研制出小型手持智能医疗设备和人裸眼无法看到的超微医疗设备。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哈姆林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研制的医疗机器人日趋小型化,能通过针头注射进体内,从而避免了任何手术切口。新型机器人还能沿着人体弯曲的结构,抵达目标区域。”

  此外,他们已经研制出头发半径大小的抓紧器,而未来的超微医疗机器人在疾病的初发阶段就能够对单独细胞进行治疗。同时,随着医疗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成熟和应用变得更为广泛,其费用也将大幅下降。这就如同电脑和手机,不断地更新换代也使之价格降低。

  适于人体小部位手术的迷你机器人

  目前,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研究团队研究出一款超微型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钳子”只有两毫米粗细,医疗人员可以通过它来完成精准的微创手术。

  超微型机器人项目顾问杜克·赫里尔教授表示,可弯曲的机械臂让这款机器人在市面上与众不同。“手腕上可操控的探针大大增强了这个系统的实用性。它在类似神经外科这样的领域有巨大的潜在作用,能够用于在耳朵、支气管、尿道等手术部位。而此前这些部位的手术需要打开更大的切口。”

  细菌机器人运送药物修复血管

  加拿大研究人员用一种类似细菌的仿生设计制作成微型机器人。多伦多大学机械工程教授埃里克?迪勒表示,微型生物的生存环境与一般生物不同,在制作游动物体的时候必须有新的思路,细菌给了他们这种灵感。

  2014年初,迪勒团队制作出了一毫米的机器人。此款机器人有两只手臂,并且能够通过磁场控制,因此它能够在生物体内搭桥。迪勒说,微型机器人不只是在运输药物方面大有作为,它们也能修复人们的血管和器官。

  肌肉机器人监测生物体内环境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卡罗林?奇韦特科维奇团队正在研究用肌肉驱使的行走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能量来自电脉冲,机器人的脊椎则由水凝胶制作而成。

  奇韦特科维奇构想了一个“能够帮助运输药物、智能植入血管、监测生物体内环境”的机器人医生。她说:“我们的灵感来源于哺乳动物的肌肉、腱、骨系统。例如,在人体内,当肌肉发出动作,力量会通过连接腱传递到骨头。而在我们的生物机器人中,当肌肉细胞做出反应(通常是通过电击)时,力量会通过一种特殊的连接体传递到肢体。这种连接体由水凝胶构成,因此它能够灵活弯曲。这样一来,机器人就能够移动肢体行走了。”

  能在人体“游动”的扇贝机器人

  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开发一种能够在人体内流动的微型机器人。2014年,欧洲和以色列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宣布他们研制的扇贝机器人制作取得巨大进展。这种扇贝机器人非常之小,只有零点几毫米,因此它能够在人的血液、眼球液以及其他体液中游动。而该团队真正的创举是此款机器人能够不借助外力游动。虽然像其他微型机器人一样,它需要由外部磁场控制,但是只要输入力量,它就能自动游动,无需其他力量牵引。

关键字:移动医疗,医院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