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我国科学教首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屠呦呦的评语为:“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诺贝尔医学奖养成记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父亲是一位开堂坐诊的大夫,因此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也是她后来探索中药学的奥秘的根源。
屠呦呦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而根据朱熹的注释,这里的“蒿”指的正是青蒿。或许在冥冥之中,注定了屠呦呦的一生与这株小草结下不解之缘?
出身于中药世家的屠呦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身位大夫的父亲影响。那时,每当父亲去书房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他旁边,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童年的屠呦呦就是在读图识中药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医药的启蒙教育,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屠呦呦爱上了医学。
父亲的诊所曾接诊过一位重症病人,病人已经去过不少地方医治,都不见好转。父亲很认真地察看了病人的情况,又问了家属一连串的问题,都没能找出病因所在。那天晚上,父亲茶饭不思,早早地躲进了小阁楼里,翻阅那些厚厚的医书。第二天,病人又一次出现在诊所里。这一次,父亲不再像昨天那样眉头紧锁,而是胸有成竹地给病人诊治,很快确定了他的病因,并开出了药方。没过几天,那位病人又来到诊所,这一次,他不是来看病的,而是给父亲送来一面大红锦旗。
多年以后,屠呦呦对此仍记忆犹新。“目睹了这一真实的事件之后,我越发觉得医生这一职业的伟大。治病救人,带给人新生,这样的善举,很让人感动。我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感觉特别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给别人医治的模样。我一定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好医生。”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屠呦呦这样写道。
然而,屠呦呦在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却没有选择中医,而是选了当时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专业。这让她的父亲颇感意外,但屠呦呦此时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她对父亲说:“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认为只有生药学专业才最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父亲沉思片刻,说:“我原以为、也只希望你长大了做好一个医生。没想到,你比我有更大的抱负!”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