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癌症研究现状与精准医学
过去一百多年,各国对肿瘤浩浩荡荡的研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如 Clifton Leaf 在 2004年 Fortune 所提到:“Why We’re Losing the War on Cancer —— and How to Win it?”。近 10 多年来,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高通量生物芯片、新一代测序及生物信息学、高通量 RNAi 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癌症基因组(ICGC)项目的启动,使得我们将有机会看清肿瘤的全貌,一直在不断重演的肿瘤“盲人摸象”式研究的历史有望结束。现在,肿瘤已被认为是一个系统性疾病,是全身代谢障碍的局部表现,研究者必须注重应用系统生物学的原理指导肿瘤诊治的研究。系统生物学的发展使得 3P 医学[预测(Prediction)、预防(Prevention或干预 Preemptive)、个性化治疗(Personalized therapy)]应运而生,分子水平的早期诊断、药物靶点的发现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今年初,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即基于基因组学的个性化医学,受到各国政府、科学界、医学界与产业界的高度关注,我国政府到 2030 年预计总投入 600 亿人民币开展精准医学研究与实践。其实,我国在这一领域经过 10 余年的拼搏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癌症基因组(CCGC)项目于 2010 年 1 月也正式启动,我们都身临其境,深深地感受着这个时代的巨大变革并见证这个“不朽的传奇(Anenduring legacy)”。
2 分子医学转化研究的困惑
遗憾的是,很多分子医学的研究成果却半途而废或最终夭折,并未能实现转化应用到临床。DeclanButler 在 2008 年 Nature题为“Translational research:Crossing the valley of death”一文中的漫画清晰地勾画了众多研究成果与应用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让我们所有研究者都深有感触。当今个性化医疗与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倍受关注并进入迅速发展期,后者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长期以来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之间形成的“屏障或巨大鸿沟”,架起“沟通”的桥梁,极大地缩短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to bedside,B2B)的过程,最终使患者能真正受益于科研成果。同时,临床医生还要特别注重带着临床问题开展基础研究(bedside to bench,B2B),善于应用先进的基础研究手段解决临床实际遇到的重要或疑难问题。
3 生物样本的关键作用
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长期以来,为什么实现上述转化如此之难?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米”就是人类疾病与正常的样本。可见,标准化、符合临床客观规律的高质量人类疾病组织生物样本是极其珍贵资源,它是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源头与实现转化医学的核心环节所必需的“燃料”。2002年度诺贝尔奖得主 Sydney Brenner 强调:“研究必须以人为本,而不是继续一味地纠缠于果蝇与老鼠”使我们深受启发[5]。2009 年 3 月美国政府投入巨资,以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牵头,积极筹建美国第一个国家人肿瘤组织生物样本库。Times更是将此国家肿瘤组织样本库的建立列为“2009年改变世界的十大规划”之一。由此可见,只有拥有精准的生物样本(标准化、高质量、临床资料齐全),经过高通量生物芯片、测序等技术研究,才会有精准的分子医学结果,再经过精准的大样本验证,才会产生精准的转化研究成果,最终实现临床精准医学实践。
4 我国生物样本库现状与举措
长期以来,我国正常与疾病生物样本库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普遍存在条块分割、相互封闭,收集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化流程、质控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原创性生命科学研究与创新性生物医药的转化医学进程。为此,2007 年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以下简称中心)牵头向卫生部申报了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BBCMBA)。
2009 年 6 月 4 日得到国家卫生部、民政部正式批复成立(社证字第 3023-17 号)。顾健人院士高度评价:“国家生物样本库专业委员会的创立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全国 89 名生物样本库、内科、外科、病理科、检验科等领域专家组成了第一届专业委员会。分会秉承“珍惜样本、执行标准、充分应用、维护产权”的宗旨,承担并推进组织生物样本库行业规范、学术交流、教育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和科研服务等工作任务。2013年 6 月,分会完成了四年一度的改选,产生了第二届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共由 143 名全国委员组成,10 余位两院院士及美国 NIH 专家、国际 ISBER 主席等担任分会顾问,分会已经成为我国该领域的领跑者,成为该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与权威机构,具有高度的全国范围内的领导、组织、整合能力。
5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
5.1 行业规范
⑴2010 年 3 月,分会与国家 863 重大专项“肿瘤分子分型与个体化诊治”项目组、国家 863 重大专项“肿瘤基因组”项目组共同编写了《中国生物样本库与数据库建立指南》,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国家 863 重大专项样本收集流程提供规范指导,培训了数百家医院。
⑵2011 年 2 月,中心牵头组织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国家 863 分子分型与肿瘤基因组重大项目组等综合国外生物样本库实践指南与我国国情,编制并公开发表了《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样本库标准(试行)》[6],填补国内空白,培训数千家医院。
⑶2012 年 10 月,中心牵头组织复旦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上海万格等单位共同编译并公开发表了国际权威《ISBER最佳实践 2012》[7]。结合我国国情推广国外生物样本库建设领域的先进标准,指导我国生物样本库的标准化建设。
目前,中心已经组织了每年三次的《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样本库标准(试行)》、《ISBER最佳实践 2012》与《生物样本库岗前培训》等系列培训班,培训了数千名学员并收到良好的反响。
5.2 学术交流
⑴2009–2013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已经连续承办了第一届到第七届“中国组织生物样本库标准化建立与应用研讨会”与两届中国生物样本库院长高峰论坛,参会人数千余人,报告专家人数累计500余人(包括两院院士 60 余人次)。
⑵中心应邀在全国各地举办数百场学术会议与数百家医院合作《肿瘤生物样本库标准化建设与应用》、《中国生物样本库现状与思考》、《转化医学的本质与实践——生物样本库的关键作用》、《样本科学、转化医学与精准医学》、《8P转化医学》、《精准医学:路在何方?》等大会专题报告。
5.3 教育培训
⑴分会成立以来,中心采用集中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为全国近 100 家医院提供试行标准与国际指南的培训,分布全国 20 余个省,50余个城市,培训人次数千人。
⑵2009 – 2015年,中心连续六年围绕组织生物样本库的标准化建设与应用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并授予学分与分会培训合格资质证书。
5.4 质量检查与评估达标
为了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已经于 2013 年 5 月获得总会常委会批准开展生物样本库质量达标检查工作,中心为组长单位。以分会既定标准为模板,评估医院现有生物样本库的建设情况,并对合格者授予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颁发的资质证书。目前已成立生物样本库质量达标工作组,经全体专家审议,已经通过《全国组织生物样本库质量评估管理指导原则》、《全国组织生物样本库质量评估手册》、《全国生物样本库自评表》等相关文件。该工作的开展为我国生物样本库的建设提供了很好评判标准,不断完善,结合国情,形成国家标准。
5.5 国际合作
分会组织全国专家积极参加国际合作与交流,2012加拿大 ISBER 国际会议,11 位中国专家参会;2013 年悉尼 ISBER 国际会议,64 位中国专家并作大会报告,2014 年奥兰多 ISBER 国际会议,66 位中国专家出席并作大会报告等,期间与国际 ISBER 几任主席交流,在标准建立、教育培训、质控等方面达成共识。
经过不懈努力,分会在总会两年一度的综合评比中获三连冠。目前成立各省生物样本库协作组与专病学组,进一步推进生物样本库标准化进程。
6 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生物样本库的标准化,中心于 2013 年牵头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请成立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经过多次专家论证与公示征询意见,2015年 6 月 10 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文《国家标准委关于成立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批复》(国标委综合[2015]40号),同意成立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TCBSAC)。第一届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 57 名委员组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方向高度评价:“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创立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生物样本的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分发、应用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方法和产品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日常管理,按照《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进行管理。为了加强生物样本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加强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2015年 11 月 18 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成立了生物技术标准化专家咨询组。
我们坚信,我国经过 3、5、10 年生物样本库的标准化建设,并与国际接轨,同时充分应用这些珍贵资源于基础、临床与转化研究,我国的生物医药、精准医学事业一定能走向国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