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范凌志 柳玉鹏】“全球首例头部移植手术10个月内将在中国哈尔滨进行”,意大利神经外科专家赛吉尔·卡纳维罗近日接受媒体采访,再次将这一备受争议的医学课题拉入舆论旋涡。4月27日,奥地利德文杂志《OOOM》刊登对卡纳维罗的专访,他披露称,该手术的第一位患者将是中国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任晓平教授将领导进行该手术,正式消息将由任教授的团队发布。2015年9月,《环球时报》记者曾对任晓平教授进行专访。5月1日,记者尝试联系任教授,但截至发稿,他并未接听电话。
“医学革命”,《OOOM》4月27日以此为题发表对卡纳维罗的专访。文章称,4年前,当卡纳维罗教授宣布将进行首起人类头部移植手术时,引发全球医学界震惊。许多人质疑这一手术,认为手术至少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不会成功。但他仍与美国、中国和韩国科学家合作,继续该实验计划。他认为,这项手术将是医学上的里程碑,可以改变许多患者的生活。
卡纳维罗称,他的亲密朋友、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任晓平未来两个月将在中国举行专门的新闻发布会,宣布该手术的具体日程。相关人员已经进行了很多类似实验,取得了“将改变医学轨迹的非凡成果”。他称,任教授近期将在主流医学杂志上发表主要发现。
哈尔滨医科大学新闻网5月1日发表消息称,任晓平团队研究成果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专栏高度评价。文章称,任晓平团队关于“小动物头移植模型中预防供体脑缺血损伤设计”的突破性新进展,于日前发表在最新一期CNSNT杂志上。据悉,哈医大专家团队在长达两年多的动物模型建立中,在异体头身重建的小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小动物的头移植模型,而且不断完善并改进设计,为进一步开展大动物的临床前实验奠定了基础。
在采访中,卡纳维罗还证实了之前《纽约时报》的报道,因为手术将在中国进行,早前曾志愿接受该手术的俄罗斯男子、患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瓦列里·斯皮里多诺夫,将不会是第一位手术者。卡纳维罗表示,现在有很多手术候选人,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第一个手术者。不过手术对候选人要求严格,依赖于身体的捐助者,必须在许多方面与接受者相兼容。第一起头部移植的障碍比先前认为的要少很多,手术过程将不超过72小时。
卡纳维罗表示,头部移植的重大难点是将切断的脊髓连接起来,使神经再次控制身体和四肢。许多专家认为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但他表示,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为了证明其可行性,他在2016年发表了实验结果,声称修复了老鼠和狗严重损伤的脊髓。“根据目前所知,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新的时代将来临,让很多人看到希望。”
这一点引起媒体质疑。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日称,卡纳维罗的想法不被主流医学界认同,同行质疑他从不公开技术细节,并认为他过于炒作而缺乏科学诚意。还有专家批评,如果卡纳维罗的团队掌握了修复脊椎的技术,就应该发展这项技术以治疗瘫痪病人,而不是应用在备受质疑的“换头”手术上。
为什么选择中国?卡纳维罗表示,中国有手术成功的最佳条件。为了能与任晓平更好地合作,他每天都通过Skype与其沟通,5年来一直学习中文。他认为,如果中国首先进行头部移植手术,将证明中国也是医学的领导者。中国人将赢得诺贝尔医学奖,在成为科学和技术的超级大国后,也将在医学上成为超级大国。他还宣称,有望在未来3年掌握让大脑冷冻病人复活的技术。他计划“唤醒”美国“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的冷冻病人。
卡纳维罗的计划在西方媒体受到大量质疑。美国“商业内幕”网站4月28日发文称,在卡纳维罗和任晓平团队最新发表的实验成果中,团队合作进行了“白鼠换头术”,将一只小白鼠的头安到另一只大白鼠的背上,形成“双头鼠”,同时用机器将另一只大白鼠的血液输入“双头鼠”体内,维持其生命。实验结果表明,14只双头老鼠平均存活36小时。
“科幻小说的场景”,德国新闻电视台评论说,这种手术目前面临无法逾越的技术屏障:怎样修复和连接神经系统,怎样恢复它们的功能。即使成功,手术对人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未知数。甚至还有媒体认为,这是一种伪科学,把人当成了小老鼠。
任晓平教授2015年9月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曾表示,他将这项手术命名为“异体头身重建术”。手部和面部移植确实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对头部中枢神经来说,不确定因素太多。他说,手术真的要做,也不会一两个科学家说做就做。具体做不做,在哪里做,取决于国家、法律,这是相关部门来探讨的事情。“头移植”是天大的难题,在这方面虽然存在争议,但科学家不应回避,这是一项严肃的课题、一个重大的前沿,不能当成儿戏来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