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知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旗下杂志《肿瘤生物学》一次性撤销2012年~2016年发表的107篇中国作者的文章,称这些文章的发表者伪造同行评审,论文投稿者“既是运动员,又充当了裁判员”。打击科研学术不端、斩断造假产业链的问题再次对医疗行业敲响警钟。
波及面前所未有
背后造假剽窃问题多
此次撤稿的107篇中国文章涉及全国19个省(区、市),上海、山东、浙江、江苏等地被撤论文较多;论文涉及包括高校院所、高校附属医院、地方医院、部队院校及医院的上百家单位,其中超过半数为高校附属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多家全国知名三甲医院赫然在列。在科室分布上,以泌尿外科、普外科、神经外科、肿瘤科为主,涉及作者500余人。
据悉,此次事件是2015年该集团撤稿事件的延续。2015年8月,德国斯普林格出版集团撤销10种期刊64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肿瘤生物学》杂志利用2015年撤稿事件掌握的虚假同行评议信息反查了2012年~2016年发表的所有论文,从而发现了此次的被撤论文。
自2015年以来,国际著名出版机构相继撤销一批发表的论文。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撤销12种期刊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2015年10月,爱思维尔公司撤销5种期刊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
中华医学会相关专家分析,这些集中撤稿事件均为出版公司发现虚假同行评议问题而撤稿,但其背后普遍存在伪造、篡改、剽窃问题。
深入调查明确责任
提出系统改进措施
“中国的学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双双提高,但是中国的学术内涵的提高速度相对不够,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对学术不端的态度过于温和。”第二军医大学潜水医学系孙学军教授说,国际学术界对学术不端基本上都是零容忍,只要出现了学术不端问题,学者基本上就失去了学术生命。但在中国,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许多学者带病任职的情况非常普遍。他分析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所致,一是长期不重视学术品行的学术文化,二是学术不端有普遍性和多发性问题,有法不责众的情况。另外,“第三方”中介对虚假同行评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学术不端共同的“敌人”。
采访中有专家提出,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外部因素是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但恪守科研诚信规范首先应成为科研人员的自觉行为。
在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中,学术共同体肩负加强行业自律的重要责任。据记者了解,中华医学会会员科学道德行为准则目前已形成初稿。作为准则的起草者之一,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谢广宽介绍,准则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规范,针对医生的科研行为,详列了医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相关环节、不同情景中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违反准则的行为制定了相应惩戒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谢广宽也建议,对国际学术期刊的撤稿事件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查、明确相关方面的责任,提出系统的改进措施。
“医生可以请其他人帮忙润色语言文字,但不能请人代写、代投、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提供虚假同行评审等。”谢广宽同时建议,应加强医学生的学术写作训练,将科研诚信教育列为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内容和毕业后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强调,捍卫科学道德底线的同时,要优化科技评价体系,科研论文发表不应与职称晋升直接挂钩。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家已出台职称评审改革制度,提出了分类评价等重要改革举措,关键是要政策落到实处。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惩处要更有力。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正在着力推进科学基金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如建立科研诚信举报网站和数据分析系统,积累结构化案例库,为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和警示教育提供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