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同业交流 -> 医联体之通 破看病难之痛?
医联体之通 破看病难之痛?
时间:2017-06-08 14:09:40  作者:editor  来源:健康报

  各类医院之间如何打破行政架构约束实现协作?以下4种医疗模式,何种街坊最受落?记者深探破局关键点。

  名词解释

  医联体

  所谓医联体,是指医院之间打破行政性组织架构的约束,开展医院之间广泛且密切的联合与医疗协作。一般由一家三级医院联合一定区域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组成,让居民选择就近签约,在社区首诊、逐级转诊。这样的模式可以改变基层医疗资源利用不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倒金字塔”结构,缓解患者“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2017年,“医联体”是医改最热词之一。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被视作推进医联体建设的政策“春风”。事实上,近年来很多地方已经试点并建立了多种模式的医联体。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205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相关工作,占地级以上城市总数的60%以上。

  在广东,医联体建设已被列入“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城市三级大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基层。这符合广东医改“强基层”的主旋律。

  推进医联体建设,目的是为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上下贯通,以医联体之“通”,破解群众看病之“痛”。那么,如今“百花齐放”的医联体,真正能够做到“益街坊”吗?如何解决“上转容易下转难”的普遍难题?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势必会影响三甲医院自身利益,他们真的愿意吗?

  多个难题待解,但未必不能破局。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梳理广东城市公立医院医联体建设的多种模式发现,好的医疗资源要下沉,先进的管理水平也要下到基层,同时,加大对基层全科医生的培训和投入,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真正信任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这才是破题的关键。

  1,紧密型

  公立医院社康中心

  合成一个法人单位

  好处 专家成功下沉社康

  在广东,医联体建设已有多种模式,首先是紧密型医联体,以深圳罗湖医疗集团为代表的城市医疗集团模式。这也是得到了国务院医改办“点赞”的医改广东经验。

  2015年,深圳罗湖区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同年8月20日,罗湖将区属5家公立医院和35家社康中心整合成一个法人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成立罗湖医院集团。改革后,全面整合优化辖区医疗卫生资源,成立6个资源共享中心、6个行政管理中心,降低运营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医疗集团内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罗湖将有社康工作经历作为医务人员职称、职务晋升条件,并强化财政政策引导,对下社康讲座、义诊、非社康专家坐诊、社康专家休息日坐诊进行补助,使专家下社康成为“分内事”。

  这一模式让病人更多留在基层。改革一年多后,罗湖医院集团向社康中心下沉的医务人员增加35%,集团35家社康中心诊疗量同比增长94.6%,达到155万;在集团医院的诊疗量占比由48.53%下降至39.7%;集团社康中心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提高30%。

  2,松散型

  政府主导提供资金

  三甲医院技术支持

  好处 患者转诊床位优先

  与紧密型医联体不同的是松散型医联体。“松散型医联体今后将成主流。”广州市越秀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黄甫初说。他告诉记者,松散型医联体成员之间没有行政管理权、人事调配权和经济分配权,政府为医联体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大医院无需投入资金,但需要提供技术、人才、管理和会诊支持。

  5月16日,在越秀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主导下,中山一院牵头与3家二甲医院和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医联体”,形成三级联动医疗网。今后,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能享受到中山一院名专家会诊、优先转诊住院等便利。

  和11年前,中山一院接管原东山区人民医院及越秀区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这一次,是在政府主导下牵头成立医联体。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党委书记肖海鹏表示,11年前的合作,医院发现“离了政府,我们管不了社区”。没有政府的主导和投入,医院负担太过沉重。如今,医院提供技术设备、师资、管理经验和理念支持,通过资源共享,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造血能力”,而不能像以前那样“大医院养社区”,一味“输血”。

  越秀区一家二甲医院副院长告诉记者,对于下级医院而言,以往由于大医院资源紧张,加上缺乏行政协调,要“上转”患者基本只能靠医生“刷脸”,通过与相熟的专家联系,把病人送到其他医院就诊。建立医联体以后,这样的转诊将会流程化、规范化,更加顺畅。

  那么,在这样的医联体内就医的患者可以得到什么样的便利呢?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患者在医联体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二级医院就诊,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可预约上级医院专家进行临床诊断、影像诊断、病理诊断等服务。

  对于需要转诊的疑难病症或危急重症患者,中山一院会开通“绿色通道”,将优先安排住院床位,若经过治疗患者的病情稳定后,中山一院将病人转送下级医院,“下转”患者也将优先安排住院床位。

  3,专科联盟

  专科强院牵头帮扶

  提升基层专科水平

  好处 联盟之内科室对接

  还有一种模式是跨区域的专科联盟。即选择一家专科技术能力强的医疗机构牵头,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并帮助基层组建“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将传统意义上的“帮扶”变成长期合作。比如,胃肠、消化等专科实力强劲的中山六院和62家县级医院建立的胃肠专科医疗联盟,与惠东、廉江、梅州、普宁、台山市等5家人民医院建立起胃肠疾病诊疗服务能力技术帮扶关系,同时开启双向转诊制度。

  中山六院院长兰平表示,基于自身专科特色和优势,在省内成立单病种医联体模式,对于双方都是有益的。一方面,通过专科对口帮扶,提升基层医院胃肠专科诊治水平,让普通胃肠道疾病的患者留在基层;另一方面,让疑难病例能够更多上转到中山六院来。记者了解到,该院每个月派驻一名医生到对口帮扶的5家人民医院,派驻期间,这名医生会对基层医院胃肠专科医生进行培训,手把手教基层医生做手术,规范他们的医疗服务。

  这样的做法已经起到了效果。据介绍,在惠东县人民医院,中山六院派出多名副高以上的医师进行了下乡支援,每人支援3个月,除了出诊和做手术,还协助县级医院开展多项新技术、新项目。2016年下半年,转诊患者比上半年增长37%,一方面为自身医院带来了更多患者;另一方面,提升了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让患者放心地留在基层。

  那么,专科联盟内的患者怎么看病呢?据介绍,患者由县级医院初诊,如果当地无法处理,则由相应科室与中山六院沟通对接,预约床位,患者可以直接到广州住院治疗。治疗完结后,患者会被转回当地医院做后续康复治疗。

  4,网络共联

  医联体内成员单位

  建立患者数据平台

  好处 专家联合网上会诊

  推行医联体的本质其实是通过纵向的资源整合和横向跨区域的联动,实现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某种程度上,这与互联网医院的效果不谋而合。在广东,也有三甲医院与互联网医院成立了医联体。

  5月15日,广东省中医院和深圳宝安中医院(集团)、广州微医互联网医院组成全国首家中医医联体。中医医联体将重点围绕远程会诊中心、培训中心、影像诊断中心、检验诊断中心、转运中心等项目的共建,通过微医硬件、软件、平台、服务和医疗互联网能力的应用,实现医联体内医疗资源共享、远程会诊、学科建设等全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提升医联体内成员综合服务能力。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表示,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医院拓展新型服务模式,特别是医联体内成员单位之间、上下级医院之间,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建立患者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让患者、医生和医院三方受益。

  那么,互联网医联体内的患者如何获益呢?记者了解到,中医医联体成立当天,深圳居民张女士通过深圳宝安区凯旋社康中心发起远程会诊,作为首个受益者,得到了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和广东省中医院专家的联合会诊。日后,包括率先加入医联体的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在内的全国各地中医院都可发起便捷的远程协作请求,有效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

关键字:医联体,看病难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