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正式开启“人工智能+现实虚拟”的临床教学培训新模式,通过专用设施,在虚拟空间里全方位直接观看到患者真实人体结构的解剖细节,可进行虚拟解剖作业、模拟手术切除、手术方案设计和手术风险评估,这为临床教学、医疗实践以及医患交流带来革命性的新模式。
此次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与EDDA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建立“智慧现实虚拟临床教学中心”,开启人工智能辅助临床教学新模式。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表示,创新临床医学教学方法,培养未来医学领袖是清华医学教育的使命。
“医学已经进入精准医疗、人工智能、现实虚拟的时代,医学教育也需借助前沿科技融入来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他称,过去医学知识的传授,主要依靠人体解剖标本的实物讲解,书本图绘和文字叙述,以及视频和幻灯的展示,现在则步入了“人工智能+全定量现实虚拟”时代。
他指出,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可以全息定量化地虚拟还原现实,在虚拟的空间里,医生、医学生,可直接透视人体的细致解剖结构,并由医生进行操作和讲解,“这种新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在实际医疗和医患交流方面,该模式也极大方便了医患沟通效果,进一步降低了手术风险,提升手术的精准程度。
在现场,以某肝癌患者为例,董家鸿团队演示了新模式的优势:患者经CT检查,肝脏的7、8段有一大肿瘤。传统手术中,为了确保肿瘤切除彻底,肝胆外科医师常进行半肝切除,切除比例将占到整体肝脏的57%。本着“精准肝切除理念”,董家鸿团队在现场将患者的CT扫描数据输入到“IQQA人工智能赋能平台”,医师在虚拟空间里对患者三维立体全定量图像显示的肝脏和肿瘤进行空间结构分析、体积测量等操作,立体透视地明确了肿瘤与血管、脏器的关系;发现有可能为患者保留更多的肝脏,随即直接进行虚拟的手术操作预演。最终确定为该患者保留住部分5段肝脏,仅切除占患者肝脏38%的7、8段癌变部分,为患者术后肝功能、预后恢复提供了更大的保障。
在展示过程中,董家鸿把精准外科的理念,清晰明确地传授给共同参与讨论的医生和医学生。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EDDA科技公司董事长钱建中表示,公司致力于“人工智能+精准诊疗”十余年,所独创开发的“IQQA人工智能赋能平台”,通过AI及全量化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最新技术,打通了从海量数据中提取精准定量诊疗关键信息的层层壁垒,并实时交互地映射、跟踪、配准到三维现实场景中,应用于临床诊疗、临床教学和医生规培。“以智能、开放、共享的技术,为智慧医疗时代对信息的应用和产业化提供必备工具,提高医疗服务的精准化水平。”
董家鸿表示,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将对疾病的检测、诊断、治疗、康复、管理、以及临床医学教学的模式带来深刻的变革,极大提高医疗服务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健康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