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医药一直是医改的重点对象,药品及其价格被认定“看病贵”的主要
来源与比例成分,于是,8年来,医改的顶层设计与具体操作,几乎都倾注于药品的降价及消费比例上,政府因此出台了“集采”“药占比”“取消药品加成”“限抗”“基药制度”等措施,对药品流通也采取一些“革命性”举措,包括“两票制”和“一票制”,甚至让“医药代表”名词从此消失!
实事求是讲,医药的确是“看病贵”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达到医改目的,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当然需要降低减少医疗消费中的药品比例。但从医学科学及临床实际以及病人的现实需求来讲,疾病治疗药品不可或缺,疾病不可能单靠针灸、推拿、拔罐等非药品投入就能完全治愈,只不过是需要合理用药,减少药品的不合理使用来降低减少医疗消费量,同时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但现实中,药品却一直被医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仅在价格上对药品进行“改革”,而且还用行政手段,对“管办不分”体制下的庞大公立医院联体上阵,以省为单位进行集体“采购”,还出现跨区“作业”和“二次议价”“带量采购”等。可以说,中国医药行业因此进入“水深火热”的境地,破产、兼并也因此层出不穷,但尽管如此,许多大型医药企业也仍难以有自慰的发展环境。
为何?很明显,那就是我国以民营、私营活联营为主的医药企业,目前没有药企统一组织,更没有人敢大胆领头联体业界与“集采”及医药需方进行谈判。
现实正是这样,医药界“群龙无首”,但占药品消费70%以上比例的公立医院以及部分医保定点民营医院,在政府有关政策支持下,一直用降价与医药对阵,最后大部分药品只能降价才能进入公立医院药架,利润受限,品种受控,用量减少,可以说医药举步维艰已成不可否认事实。
安徽便是典型例子,“省级入围、片区议价”, 省级招标,各地二次议价花样百出,医疗机构联合带量采购不变。8月底,安徽发文《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跨市联合采购和专科医院联合采购,组建4种医联体模式,依托三级医院重点专科、优势专科,联合其他医疗机构相同专科技术力量,形成覆盖省、市、县二级以上医院的专科、专病医联体,即“省级招标+片区议价+专科医院联合采购+市际联合议价”。
再比如甘肃,近日,甘肃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网发布《关于取消部分药品中标挂网资格的通知》,又有15家药企主动废标。
从2015年6月份发布第一批开始,截止目前为止,甘肃已经累计到十七批的废标目录,共有164个药品主动放弃甘肃市场,本次也是今年以来第四次发布废标目录。
这一大招被福建、江苏、湖北陆续采纳使用,无疑这将给医药新的“价格”要挟!
国外厂家停产、生产线改造、成本上涨等是废标或撤销挂网原因,但也不排除“骨折”原因,企业不能承受之痛,从九折、七折、五折到一折,价格低得可怕。另外考虑竞品太多和价格联动,有些品种为了避免价格联动影响其他省份的中标价格,企业通盘考虑维护价格而放弃价格洼地的市场,丢车保帅!
现在的药企,已经从原来不惜一切代价低价中标,转变成现在拼命坚守价格底线。在如今生产成本上涨,药品配送率的严格限制,招标屡现“骨折”价的大环境下,可以说,未来还会有很多药品选择主动废标!但这样做,不过是个别企业的无奈之举,根本不能解决他们发展的长远困苦与障碍。
单靠医药个体的废标就能挽救自己么?不能!有句民谚说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断,众人划浆大浪高”!试想,如果全国的医药企业能够抱团联盟,有统一的组织及谈判规则制度,推选出代表与地方“集采”进行价格谈判,那又将是怎样的结果?
黑龙江的做法值得推广,10月25日,黑龙江药采网挂出《关于开展黑龙江省新一轮药品集中采购价格联动的公告》。要求除国家谈判和定点生产药品外所有药品,更新维护最新六省市(京、津、冀、鲁、辽、吉省六省市)中标价,若无六地中标价则申报所有省份价格信息,进行价格联动,对采购量大或采购金额较高药品的价格进行动态管理,实行区域联动。
但黑龙江信息采集省份还不算太多,就6个,计算限价方式也不是最狠,以均价为限价,因为毕竟综合力量有限,而企业抱团下的联动价格,由企业自行维护价格,是保障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最佳渠道。
可以说,业界抱团,价格联动,不仅大势所趋,也是医药行业的保命法宝,应该引起所有企业的重视,不但省内联动,全国联动更有意义。只有联动方能应对“集采招标”“二次议价”,才能保证行业产品价格合理及流通渠道通畅,医药界或许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