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医疗技术是什么,那么,肯定非器官移植莫属。事实上,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器官移植技术便进入发展“快车道”。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器官移植技术日臻成熟,成为许多末期疾病患者的“保命法宝”。
再生医学网获悉,近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王爱周博士等在Science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发表了题为:Ex vivo enzymatic treatment converts blood type A donor lungs into universal blood type lung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在用于移植的供体器官中进行安全的血型转换是可行的,这一发现为创造通用的O型血器官迈出重要一步,这将显着提高器官分配的公平性并降低在等待器官过程中的患者死亡。
在这项概念验证实验中,Marcelo Cypel团队开创了一种体外肺灌注(EVLP)系统作为治疗平台,EVLP系统并向器官泵送营养液,将其加热到体温,以便在移植前进行修复和改善。
这项研究成功的关键就是这两种酶——FpGalNAc deacetylase和FpGalactosaminidase,是由研究团队于2018年在人体肠道中发现的,这两种酶能够从红细胞表面清除A抗原和B抗原,从而将其转化为O型。
实验结果显示,将这两种酶通过体外肺灌注(EVLP)系统输入A型血供体肺,一侧肺叶输入这两种酶,另一侧肺叶则不做处理。仅在4小时内就去除了97%以上的肺内皮细胞A抗原,且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急性肺毒性。
然后,研究团队向上述体外肺灌注(EVLP)系统中的肺输入O型血,相当于将A型血肺移植给O型血病人,结果显示,经过酶处理的肺耐受良好,而未处理的肺出现了急性排斥反应。这表明,体外肺灌注(EVLP)系统能够消除A型血供体器官的A抗原,从而扩大血型不相容的器官移植。这一发现为创造通用血型器官打开了大门,有望显着提高器官分配的公平性并降低在等待器官过程中的患者死亡。
虽然对于不少患者而言,器官移植的确是一项值得信赖的医疗技术,但器官移植技术本身也存在诸多局限。比如,供源稀缺、匹配困难等等。这些不利因素都限制了器官移植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对此,
再生医学表示,好在随着该项研究成果的问世,或许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器官移植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