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技术的祖师爷只是一个装有普通镜子的软管,之所以能诞生现代意义上的摄影腔镜,还是托了光导纤维的福。
说到外科手术,我们先从大家熟悉的今天说起,比如如今非常流行的"微创"-比起开放式手术,做微创的患者痛苦小,恢复快,术后外观也更好。
而要通过小创口做手术,医生怎么能看到身体内的情况?这就需要腔镜技术帮忙。在进行微创手术时,医生一般要在体表开2-3个孔,将腔镜镜头和特殊的手术器械插入患者体内,镜头拍摄到的图像实时显示在外部监视器上,医生便可据此对患者实施手术。
也许您很难想象,腔镜技术的"祖师爷"只是一个装有普通镜子的软管-它被称为内窥镜。那是在1835年,内窥镜之父安东尼·德索尔莫(Antoine Jean Desormeaux)使用煤油灯作为光源,通过软管上的普通镜子折射观察膀胱的情况。而1876年,马克思·尼采(Max Nitze)则将铂丝制成的光源装在膀胱镜前端,把光源由体外移至膀胱内,形成了自带光源、镜头的内窥镜的雏形。
而内窥镜大家族里,之所以能诞生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摄影腔镜,还是托了光导纤维的福。光导纤维内窥镜是一条细长柔软的管子,管内有一束导光的玻璃纤维,两端各装有一个透镜。检查时将管子一端插入人体内部待查器官,从另一端即可看见器官的情况。
适合传输数字信息的光纤与内窥镜结合后,在内窥镜上装视频镜头成为发展主流,这时图像的清晰度、观看的方便程度等都是从前利用镜子反射所望尘莫及的。
尤其是2002年11月世界上首台"高清晰内窥镜系统"诞生,凝集了最尖端的影像技术,提供的图像精度使诊断极其微小的病变成为可能。再辅助以插入式手术器械,内窥镜就从检查、诊断时代进入了手术、治疗的时代。
3D腔镜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诞生的。"3D腔镜技术其实和3D电影的技术是相通的,利用两个镜头模拟双眼视野,医生戴上3D眼镜,就好似孙悟空钻入了病人体内,所有的组织、血管、肌肉之间的立体关系都被看得清清楚楚,手术刀准确定位轻而易举。高清电子摄像头拍摄的图像还能放大。"这种视觉效果,让杨学宁很是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