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约10%的身体对角膜移植排斥的人,第二次移植很少成功。然而,根据美国德州大学(UT)西南医学中心的一项研究,这一切可能会发生改变,这项研究发现了一种方法,能够提高角膜移植的存活率。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当一种称为干扰素γ(IFN-γ)的免疫系统分子的活动被中断,以及小鼠与供体角膜具有相同的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型时,小鼠的角膜移植接受率增高到90%。由于具有高的接受率,通常人类角膜移植并不用进行MHC配型。
本文的资深作者、UT西南医学中心的眼科学和微生物学教授Jerry Niederkorn博士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仅仅进行MHC配型,还是仅仅服用IFN-γ抗体,都不能增加移植存活率。然而,我们发现,当MHC配型与IFN-γ抗体疗法相结合时,几乎能保证长期的角膜移植存活率。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12月份的《美国移植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上,为第一次角膜移植发生排斥的患者,指出了一种选择,提高后来进行的角膜移植成功的几率。
在美国,每年要完成超过40,000例角膜移植手术,这项外科手术是最常见和最成功的一种移植手术。但是在这些手术中,大约有4000例会失败,接受移植的患者其身体会排斥角膜移植片,从而还需要第二次手术。
Niederkorn博士指出,本研究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在于,我们了解到,根据免疫系统识别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不同,IFN-γ既可以作为一种免疫系统抑制剂,又可以作为一种激活剂。早期的研究表明,这种分子只能激活移植物的免疫系统排斥,使IFN-γ禁用,将会提高接受率。但研究人员发现,并不一定如此,当小鼠和移植物之间没有进行MHC配型,以及IFN-γ被禁用时,移植排斥率为100%。Niederkorn博士说:“在这种情况下,IFN-γ是维持T调节细胞所必需的,T调节细胞能够抑制免疫反应。”
Niederkorn博士表示,这种策略,并不是向所有首次角膜移植者推荐进行移植配型和IFN-γ失活,而是对那些已经排斥移植角膜的人,或那些被认为具有排斥角膜风险的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开始临床试验以验证小鼠中得到的结果之前,进一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Niederkorn博士说:“我们正在致力于开发一种IFN-γ抗体滴眼剂。然后,我们需要检测这种抗体是否会在动物模型中起作用。”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是Khrishen Cunnusamy博士,以前是Niederkorn实验室的博士后,目前是西南医学中心的医科生。这项研究受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两项资金的资助和预防失明研究的一项非限制性经济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