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软件行业研究机构海比研究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在医疗信息化设备方面,国外厂商还占据领先地位。但在医疗信息化软件方面,国内厂商在产品和信息化实施整个过程中已可以替代国外厂商。
记者采访多家医院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发现,大部分二甲及以上的医院的服务器、存储、数据库都是采用IBM、HP、EMC等国外厂商的产品。
“从技术实力、产品性能、稳定性、兼容性等各方面来看,国外厂商在硬件设备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大部分级别较高的医院不会冒风险来使用国产的硬件设备。”一位三甲医院信息中心的工程师张亮(化名)对记者表示,一些县级市的小医院可能会因为资金实力不够而采用国产厂商的产品。
不过,在行业解决方案上,包括东软集团、方正众邦、东华软件、天健科技、用友医疗、金仕达卫宁等在内的国产厂商已经可以替代国外厂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宋炎3日告诉记者,复兴医院的行业解决方案就是采用的东华软件的产品。
据了解,北京多家三甲医院都采用东华软件的产品,但东华软件这款基于医疗系统的行业解决方案并不是完全国产化的,而是基于澳大利亚的软件进行了汉化工作。
张亮表示,现在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市场基本被瓜分完了,而医疗IT市场由于标准的缺失和地方的保护,发展不均衡,存在一定的市场机会。
不过,对于国内的软件企业来说,要想在医疗IT系统分一杯羹并不容易。
“他们本身不是这个行业的,要想进入到这个行业里来,就必须派足够的人员,进驻到医院里面,完全按照医院的流程进行市场需求调研,光是对一家医院的市场需求调研就要花半年到一年以上时间。”张亮说,即便这家公司的软件在一些医院已经得到了应用,要开拓一家新的医院,仍然要投入不少人力,因为每家医院之间的业务流程都有差别,软件公司需要进行客户化改造,少则几百条,几个月时间,多则几千条,投入的人力也可能要上百人。
导致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医疗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的标准缺失,导致全国的医疗行业各自为政。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各个区域的医疗资源和信息化建设千差万别。
“没有哪一家软件公司能在医疗系统做到很大,如果能够拿下40家医院,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张亮坦言,光在北京,就有300多家针对医疗系统的软件公司,每家公司依据自身实力开发不同级别的医院客户。
不过,相对来说,国产软件企业比国外企业更有本土化的优势。一位国外企业的IT技术人员对记者表示,他所在的公司一般只做平台级别、数据库和分析工具的开发,至于如何使用,则会和本土的软件厂商合作,因为医疗系统的地域性很强,流程千差万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