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心肌本身出现了病变。对于其他疾病来带的影响,例如,长期的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等都能引起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多系统疾病,其最终阶段为心源性恶病质,而恶病质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提示预后不良。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胃肠道在慢性心力衰竭营养失调和恶病质中扮演着重要的病理生理角色,研究表明慢性心衰患者肠道形态和功能均发生显著变化,而肠道血流受限或许可以解释上述变化。但是尚无研究分析恶病质和无恶病质心衰患者肠道血流以及胃肠道综合征之间的关系。
为此,来自德国柏林 Charité医学院的 Sandek 博士等提出假设——心衰患者肠道动脉血流减少,并可能与胃肠道综合征和心源性恶病质的发生相关。研究发现心衰患者肠道血流减少、并导致细菌生长、胃肠道综合征及恶病质的出现,研究结果发表在 2014 年 9 月发表的 JACC 杂志上。
研究共纳入 65 名患者(12 名为恶病质患者)和 25 名对照者,采用超声测量肠道血流和肠壁厚度,并记录胃肠道综合征。另外使用原位杂交方法分析粪便中的细菌和近粘膜细菌(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取组织活检),并测量血清脂多糖抗体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心衰患者上、下肠系膜动脉和腹腔动脉收缩期血流较对照组下降约 30%-43%,恶病质患者血流最低,上肠系膜动脉和腹腔动脉血流降低与心衰严重程度相关。心衰患者饱食、腹胀、肠道杂音和呃逆等症状更为常见,而恶病质患者呃逆、恶心或呕吐最为严重。
腹腔动脉血流较低患者腹部不适更为明显,抗脂多糖抗体 IgA 水平更高,而抗脂多糖反应与近粘膜细菌增加相关。另外,出现胃肠道杂音患者乙状结肠和降结肠肠壁更厚,意味着肠道水肿导致胃肠道综合征。
最后,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下肠系膜动脉和腹腔动脉血流较低与心源性恶病质存在相关性。
研究得出心衰患者肠道动脉血流减少,这可能进一步导致近粘膜细菌生长、胃肠道综合征以及恶病质的出现。
对于现代医学研究来讲,在研究心力衰竭疾病的过程,首先要培养从小的健康生活方式。一旦发现出现了病症,早预防早治疗。营养治疗同药物治疗是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的。合理地选择食物,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