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的确令人瞩目。”被誉为我国造血干细胞技术奠基人的中科院院士吴祖泽是这样给中国干细胞发展定性的。近年来,我国明显加大了对干细胞研究的支持力度,干细胞研究成为许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热门领域,无论是在成体干细胞还是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研究方面,均表现出了非常可喜的进步。
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哺乳动物多能性干细胞的建立与调控机制研究”,就是我国在iPS细胞领域的标志性成果。2006年,日本的山中伸弥研究小组成功研发出iPS细胞,突破了胚胎干细胞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细胞来源和伦理障碍,在国际科学界引发极大轰动。但是,各国科学家一直无法证明iPS 细胞能够像胚胎干细胞一样发育成完整健康的动物,其多能性一直被业界质疑。我国科学家周琪、曾凡一、高绍荣等,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用他们的研究成果终结了这一争议:完全用iPS细胞培育出健康的小鼠及后代,充分证明了iPS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发育全能性,为iPS理论的完善及其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他们还开发出获得人类胚胎干细胞系的新方法,发现了能快速判断干细胞发育能力的分子标记,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研究进展同样令人振奋:他们成功利用干细胞培育出世界首只iPS猪,破解了利用猪iPS细胞制作克隆猪的世界难题,为大动物人源化器官的培育和器官移植提供了新途径;同时他们的研究还利用病人尿液细胞获得可移植的神经干细胞,为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干细胞治疗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
“从2004年至2013年,我国干细胞研究论文从234篇增加到3779篇,增长近17倍;发表文章的科研工作者从733名到12325名,增长近16倍。”据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介绍,论文质量也有显著提升,2013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刊物发表文章5939篇,其中在国际顶尖杂志《自然》《科学》《细胞》发表文章25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文章有137篇。同时,我国科学家申请干细胞专利1679项,世界排名第三位,其中PCT国际专利申请58项,排名第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