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行业动态 -> 互联网+基因 新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基因 新时代的到来
时间:2015-05-12 13:15:42  作者:网站编辑  来源:网络
但是在国内基因行业,我们至今没有做到互联。互联除了数据互联,还需要信息互联和知识互联。

  互联网的基本核心是互联和在线

  但是在国内基因行业,我们至今没有做到互联。互联除了数据互联,还需要信息互联和知识互联。科学研究中的通过基因测序得到的数据,在发表文献以后需要将数据公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种公开不是互联,只是数据公开。

  试想一下,设立一个公共服务器,将相关的数据发布到网上,就是所谓的互联吗?当然不是,这里的数据需要经过两道工序才能使用:第一道是数据的格式化,第二道是数据的信息化处理。

  第一道的数据格式化,会诞生了两批工种:第一批是以获取国家科研经费为支撑的数据中心。这种数据中心必须配备一定IT背景的研发人员。能做的活就是将基因数据进行格式化的存储,为制定格式化进行最底层的去冗余和数据库硬件维护。第二批是以商业为目的的数据库服务企业,这是基因产业链的一个基础环节。这样的企业通常会有一到两个核心的技术,比如互联网的流媒体处理技术服务提供商,这么小的一个环节,就能够诞生超过两位数以上的企业在抢。

  同理,在基因行业,单单的一个基因大数据压缩技术,如果有一个靠谱的核心技术,即便是在科技转产业率极低的中国,也能孵化出几家不错的初创公司。这样的公司往往不到五个人,以提供技术服务、软件、Saas付费模式等形式盈利。

  生物信息初创企业发展迅速,往往人数不多

  第二道的信息化处理,孵化了生物信息学工程师的创业。这一过程的创业公司在基因产业链中很难做大,往往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并入大公司或者直接被独立收购。我们来看看互联网生态系统里面的每一个APP的创业,往往诞生的速度和死亡的速度极快,我认为这样的创业在一个平台生态环境里面其实是一个内竞争机制下的人才库储备。

  如何来理解呢?比如Apple Store通过这个平台生态环境,让最优秀的工程师都自己承担风险内驱动的进行创新,这样的闭环其实就是一个类似资本市场的小型调节生态。在这样的闭环里面,最后回归的还是人才,里面没有HR,没有管理部门,没有市场部门,没有销售部门,整个生态自我驱动不断进行竞争淘汰,这就是平台效应。国内已经出现类似的平台生态系统,比如BAT通过构建平台来进行闭环的打造。

  在基因行业,也会出现这样的平台生态系统,将生物信息工程师通过微创业的形式先融合进来。一旦这样的生态系统成熟、人才入口抢占成功,标准化的制定和规则的形成是势在必得。那么会不会出现大平台下面的垂直分化呢?不会,商业的规则和资本的推动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现,最后能成功的很大可能会是从外部孵化的垂直切入。

  除了互联,还有就是在线

  目前整个生物行业没有实现在线。传统行业在不断被“互联网+”进行同化,通过电商的形式实现在线已经是相对成熟的一种模式。我们来看整个生物的产业链,试剂没有实现在线,仪器设备没有实现在线,医疗和科研的应用没有实现在线。作为一个拥有最多高学历人才的行业,居然没有实现高度的互联网在线化,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关键字:
反馈
版权所有2012-2019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网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1013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