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用坏”了再换一个新的,科幻片中这样的美好幻想,如今正逐步走向现实。昨日,在首届3D打印与临床医学应用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我国在实验室已成功用生物材料“打印”出模拟人体功能的肝脏,可用于器官移植,在3-5年后有望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手机控”小伙边走路边刷微信,不小心摔跤手腕骨折,专家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一只“模拟手”,精确定位伤处,指导手术。这是目前3D打印技术在医学界运用的“主流”,精确术前诊断和术中引导。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国家器官制造中心主任王小红教授介绍,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她所在的实验室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肝脏为例,过去打印的肝脏,没有任何生物活性。如今专家已经研究出,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取自动物身体)和合成高分子(人造材料)混合,打印出一种全新的肝脏。这种肝脏“仿真度”高,有血管、神经系统,具有生物活性,未来可以用于器官移植,解决了器官来源不足、单一等问题,已处于动物试验阶段。对于前景,她很乐观:“3-5年内,这类肝脏很可能走向临床试验,同时我们还在研究打印心脏、乳房等器官,一旦实现,人类寿命可大大延长。”
对此,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章小平教授更保守:“人体非常复杂精巧,即使技术上能做到1:1精确复制,但做出的器官并不一定会像人体一样生长,想要完成心脏、肺等复杂器官的‘复制’,还需长期探索和反复试验。”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徐铭恩认为,用3D技术打印复杂人体器官,需要15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可能实现。
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已试水使用3D打印的骨骼、牙齿等相对简单的组织,可按病人的骨骼特点“量体裁衣”,而过去往往需要“削足适履”,武汉部分医院也开始零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