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因为青蒿素的发现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的殊荣,也因此实现了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同时使中药在国际上获得了极大认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的主要贡献是从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一种具有抗疟疾效果的药用成分,该项发现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证明了天然产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化学物质是具有药用价值的,"以天然产物入药"的理念应该得到全人类的认同。
青蒿素良好的临床疗效吸引了人们对其药用价值进行深入研究,继而揭示了青蒿素更多的临床应用。
抗疟疾
青蒿素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其抗疟疾作用机理主要在于在治疗疟疾的过程通过青蒿素活化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与疟原蛋白结合,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系结构,使其泡膜、核膜以及质膜均遭到破坏,线粒体肿胀,内外膜脱落,从而对疟原虫的细胞结构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且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也受到一定的影响。青蒿素还能使疟原虫对异亮氨酸的摄入量明显减少,从而抑制虫体蛋白质的合成。
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与不同的氧气压力有关,氧气压力越高,青蒿素对于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的半数有效浓度会降低。活性氧不仅可以直接对疟原虫起到破坏的作用,而且会损坏红细胞,从而导致疟原虫死亡。黄花蒿除了对疟原虫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外,对其他寄生虫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经科研人员初步研究发现,青蒿素具有抗血吸虫的作用。研究证实,在整个服用青蒿素药物阶段对幼虫期的血吸虫都能产生杀灭作用。临床证实,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治疗疟疾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特别明显的不良反应。
抗肿瘤
青蒿素的抗肿瘤作用逐渐被人们发现。青蒿素能够致使乳腺癌细胞、肝癌细胞、宫颈癌细胞等多种癌细胞的凋亡,对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主要是依靠诱导细胞的凋亡而实现的。研究发现,青蒿素是通过诱导细胞的凋亡而杀灭肿瘤细胞的。双氢青蒿素可以通过增加活性氧,从而抑制激活缺氧诱导的相关因子,发挥出选择性细胞毒作用。青蒿球酯对人的大肠癌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青蒿琥酯对人的大肠癌细胞的增值抑制作用和凋亡促进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性。线粒体是细胞凋亡的放大器和感受器,调节控制着细胞的代谢活动,线粒体的膜电位诱导细胞的凋亡。青蒿素作用于白血病细胞的细胞膜,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这样不仅使得钙蛋白酶得以激活,使其膨胀死亡,而且促进了凋亡物质的释放,细胞凋亡加快。
免疫调节
研究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使用剂量在不会引起细胞毒性的情况下,能够较好的抑制T淋巴细胞丝裂原,从而诱导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这一发现对于治疗 T淋巴细胞所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青蒿玻醋具有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能够使小鼠血清的总补体活性提高。双氢青蒿素对于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起到直接的抑制作用,从而减少B淋巴细胞对自身抗体的分泌,减轻体液免疫反应,对体液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减少了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红斑狼疮是一种难治愈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患者达数百万人,临床长期缺乏新型治疗药物。该类药物研发是国际药学界公认的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之一。屠呦呦研究团队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经过药效和临床预试验证实其对红斑狼疮疗效显着。
抗真菌
青蒿素的抗真菌作用也使得青蒿素表现出了一定的抗菌活性。研究证实青蒿素的渣粉剂和水煎剂对炭疽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白喉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结核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也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其他
青蒿素在临床上还具有与冬虫夏草合用,可以抑制狼疮肾炎的复发,以达到保护肾脏的功效。其抗纤维化作用,能够显着降低肺组织的纤维化程度,对于瘢痕的预防和治疗有较好的实用前景。
另外,青蒿素还可以破坏卡氏肺孢子虫膜系结构,引起孢子虫滋养体胞浆及包囊内出现空泡,线粒体肿胀,核膜破裂,内质网肿胀,囊内小体溶解破坏等超微结构的改变,从而抗卡氏肺孢子虫肺炎。青蒿素类药对胚胎有较高的选择性毒性,较低剂量即可使胚胎死亡而导致流产,有可能被开发为人工流产药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蒿素等类似天然药物将会被更多地应用于临床疗效中,同时天然药物市场潜力不容忽视。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唐克轩教授团队的青蒿素产业成功也给天然药物市场一个良好的转机,其在采用代谢工程策略培育高含量青蒿素青蒿及产业化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推出的第3代青蒿产品,不仅含量高,还能抗除草剂,将使利用废弃的盐碱地规模化、基地化种植青蒿成为可能,青蒿素的生产成本可降低到1000元/公斤以下,从根本上解决青蒿素原料供应的问题。
其实对于每一项科学项目都需要长期累月的潜心研究,不管是青蒿素的发现还是青蒿素的产业化都需要科学工作者们不断地努力和创新,以科学的形式为人们所应用,更好地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