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1月1日起,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合法来源。过去6年间,公民自愿捐献器官人数增长了120倍。2016年,中国大陆公民逝后自愿器官捐献达到4080例,跃居亚洲第一。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患者基数大,供需缺口依然巨大。上海长海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曾力解释,目前30至50个等待器官捐献患者中,只有一人最终能获得移植机会。
为进一步提升器官捐献在中国公民中的认知度,提高公众的捐献意愿,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与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共同倡议将2017年6月11日定为首个“中国器官捐献日”。
曾力表示,对于实体器官功能处于终末期的患者,以及一些癌症患者,器官移植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甚至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目前,心脏、肝脏、肾脏、胰脏、肺、肠道都可以移植,其中以肾脏、肝脏移植的需求量最大。
有关器官移植,面临着两大障碍:首先就是来源,需要依靠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另外就是长期的并发症。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并发症会越来越少。“以肾脏移植为例,移植后的半衰期可以达到10-13年,最长的可以达到40年。”曾力说。
技术上的难点可以突破,观念上的壁垒又该如何打破?
长海医院OPO(器官获取组织)办公室主任高晓刚讲述了作为器官捐献协调员会遇到的各种困境,最常见的便是观念上的不理解,甚至是怀疑。
一个人可以捐献器官了,也就意味着他的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可能是因为疾病,也可能是由于意外。无论何种原因,对于家属而言,都是一件悲痛的事。
“现在医患关系本来就紧张,去和家属谈器官捐献,有时候会让人误以为医生为了要获得器官捐献,不救患者。”高晓刚坦言,临床上一般抢救30分钟,无效则宣告临床死亡。可有时候会有新闻报道医生抢救了超过30分钟依旧不放弃,最终挽回了患者的性命。很多时候,这都算是奇迹,家属也总希望这样的奇迹能发生在自己亲人身上。
为何别的医生可以不放弃,我们却被告知没希望,还希望我们捐献器官?这样的疑虑和不解的确存在着。即便没有这样的疑虑,文化方面的影响也让大部分家属不愿意捐献逝者的器官,这也是目前最难以跨越的障碍。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器官捐献这件事,也有一些宣讲让人知道可以成为器官捐献的志愿者,填写器官捐献同意书。可大家应该不知道,就算逝者生前签过器官捐献同意书,如果家属不同意,包括父母、配偶、子女中的任意一方不同意,最终也都无法捐献。
“大部分国家都是这样,如果家属不同意,就不可以捐。”高晓刚解释,其中有很多伦理、社会学上的因素,不能光用医学去判断。但如果逝者生前签过同意书,或许可以增加家属同意捐献的可能,毕竟这也是尊重逝者的意愿。
器官捐献是生命另一种形式的延续。希望这不止是一句宣传语,而是能有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