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教授领衔的视光学团队历经8年临床实践和科研攻关,在国际上独创新疗法,将以往飞秒激光近视和远视手术中原本废弃的角膜组织透镜,用于治疗圆锥与角膜营养不良患者,使之重见光明。该成果论文已在最新一期国际屈光手术权威期刊《屈光外科杂志》上发表,引起国内外同行关注。
据周行涛介绍,在眼科学领域,圆锥角膜与角膜营养不良是顽症。圆锥角膜以角膜扩张、变形和中央变薄并向前凸起呈圆锥形为特征,往往导致不规则散光及高度近视,严重者会导致失明,需角膜移植;而角膜营养不良则是一种遗传性的原发性进行性角膜病变,发展到最后也需角膜移植,且移植后还会复发。由于角膜材料严重匮乏,我国能够为临床提供足够角膜材料的眼库几乎没有。
据悉,矫正近视取出的角膜组织为近视透镜,矫正远视取出的为远视透镜,远视透镜具有降低近视度数的作用,近视透镜有降低远视度数的作用。而这些取出的透镜对患者是无用的,国内外通常做法都是把取出的透镜废弃。这些透镜可以再利用吗?一直是周行涛团队思考的问题。
他们把近视SMILE、远视SMILE术中取出的透镜在电镜下进行观察,发现取出的透镜非常完整、表面非常光滑,提示如果用于移植,光学质量将会很好。从2010年起,他们先后在兔和猴等动物上进行尝试。结果提示,植入的透镜不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具有一定的屈光力(即植入的透镜可产生度数)。其后,团队尝试把该技术应用到人眼中,并开展了自体近视透镜移植矫正远视的研究。结果表明,手术安全有效,并得到了预测公式(即植入透镜的度数与实际产生的度数之间的关系)。
2015年,李美燕博士在周行涛教授指导下,原创性地把远视透镜植入一个濒临角膜移植的圆锥角膜患者的角膜层间,经随访至术后两年,患者的裸眼视力从术前的0.1提高到术后的0.3、框架眼镜矫正视力从术前0.3提高到术后0.5,近视从术前1350度下降到术后325度,散光从术前600度下降到150度。这是国际上首次将新鲜远视透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的成功病例;该技术在改善屈光度(视力)的同时,也加厚了角膜,避免了角膜移植,并具有潜在加固角膜,提高角膜生物力学的良好作用。
专家表示,表面镜技术具有潜在的可以推迟角膜营养不良患者的角膜移植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透镜作为浅层表面移植材料,可减少排斥反应,并可潜在增加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但其远期稳定性仍需验证。(记者孙国根 通讯员沈爱琴)
(责编:许心怡、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