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万金、王柠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熊志奇团队合作,发现并鉴定了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症的新致病基因MYORG。研究者发现,在这一疾病家系中,MYORG突变比例达11%,是第二常见致病基因。该研究首次表明胶质细胞也是脑钙化发生的关键因素。近日,《神经细胞》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论文。
脑钙化病是一种影响广泛的神经障碍性疾病,在老年人中发生率高达20%,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清楚,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既往研究认为,脑钙化主要由周细胞及血脑屏障破坏所致。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症以双侧基底节、小脑或其他脑区病理性钙化沉积为特征,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类帕金森氏症的进行性运动障碍、神经精神症状、构音障碍和认知障碍等。自2012年至今,学界已发现4个相关致病基因,分别是SLC20A2、PDGFRB、PDGFB、XPR1,占比第一的是SLC20A2,但仍有50%以上的家族性患者的遗传因素尚未明确。
陈万金团队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等单位,收集了数十个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症家系,通过多种测序方法,发现了6个隐性家系与MYORG基因突变共分离。
在此基础上,他们与熊志奇团队合作发现,MYORG基因特异地表达在S100b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中。在8月龄~9月龄MYORG基因敲除的小鼠脑内,观察到双侧对称性脑钙化结节的发生。通过扫描电镜结合X射线能谱仪分析,发现钙结节的主要成分为钙、磷、氧等,与临床病人脑钙化的元素组分高度相似,证明MYORG常染色体隐性功能缺失型突变是重要的致病基因。另外,此前发现的4个基因皆为显性遗传,而此次发现的MYORG基因呈隐性遗传,且MYORG突变在隐性家系中所占比例高达50%。(记者王潇雨)